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超越自卑和自负:跨出我们的精神阴影

张颐武

 

   最近,人们在热议中国人的形象问题和中国人的自我认知问题,这在近年来引发了高度的关注。人们一方面感受到了中国的高速经济成长和社会发展,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具体生动。这当然是中国的全球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现实的反映。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受到在其中所呈现的诸多“形象”的问题而感到了强烈的焦虑和困扰。诸多的被媒体和互联网上广泛报道的事件也强化了我们的这方面的认知。这些又都形成了我们的困扰和焦虑的来源。一方面和近些年来成功的社会对于自己的更高的期许和大国国民的自我认知,让我们期望得到更高的认可和评价。另一面却是往往得到的是相反的状态而产生的某种精神上的挫败感并形成了和自我期许的强烈的落差。这些使得我们的网络的舆论和社会的舆论常常会为此而纠结。

   这当然并不是当下的新的现象,只不过在今天的新的状态下显得更加复杂。由于近现代历史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西方的冲击和民族的屈辱与失败的命运,中国在近现代的世界上很长时间都是弱者。新中国解决的国家主权问题之后,贫穷仍然是现实的问题。这为我们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和复杂的历史记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往往仅仅是以西方为参照系的,也往往趋于两极化:一面是对于西方的仰视,由于中国的贫弱,就认为自身的文明不如人,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落后。这其实造成了深刻的自卑感。往往会由此对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和社会进程全盘否定。另一面,是对于西方的俯视。由于对于西方侵略的愤怒和对于西方封锁的抗拒,也产生了对于西方的俯视的心态。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自负感。这两种心态在中国为富强而奋斗的百年历史中都有其深刻的影响,也都会在我们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中留下印记。

    一旦面临新的情况,这种两种心态也会有某种新的表现形态。一方面,自卑的心态在中国已经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告别贫困之后仍然会有强烈的表现。往往对于自己的社会的一切都缺少自信,对于自身的新的历史角色没有认知。仍然认为中国一切不如人。如把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精神的失范、环境的问题等等,当做中国社会的独有的特殊问题。其实只要稍稍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这些问题在西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工业化的阶段都出现过,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都得到了超越和解决。因此这正是工业化和经济高速成长的过程中的现象,在像比其他西方国家晚一些发展的东亚社会也都经历过相似的状况。这当然应该以最大的决心来加以处理,也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尽力加以避免,但历史阶段也毕竟难以轻易超越。国际经验的增长,对于西方当下社会状况的了解,反而加重了某些这方面的自卑感。当年在西方发展时,工业化的社会只有西方自身,而其他的发展中的第三世界社会都还在传统向现代的痛苦的过渡之中,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压迫和掠夺。当时西方没有外部可比较的更为强大和发展更早的社会,没有比自身强大外部社会的范例,因此对于发展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就有更大的承受力,应付出现的问题的回旋的余地就更大。而中国正在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之中,西方的工业化已经完成,工业制造的主要部分已经转移,环境等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时间的落差反而会加剧一些人的自卑感。同时一些人的缺少国际经验和基本礼仪等状况,也加重了这方面的感受。有些人甚至把这些现象过度夸张和引申为我们的制度的落后。另一方面,也有由于中国的发展产生的过度的自负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和警觉。这些都造成了社会心态的焦虑和困惑。这种现象也并非中国独有的,在美国高速发展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不少美国知识分子认为美国也是暴发户,在高速发展中自卑感强烈,到欧洲寻找文明的真谛。这种现象在美国当时的社会中普遍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克服既需要主流社会的清醒和坚持,也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带来的文化和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如何超越仰视和俯视的心态,用一种平视的心态观察世界和自己,就是我们当下需要努力的。这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自己和认识国情。认识到中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已经彰显了中国社会具有的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道路有其自身的优势和适应中国国情的独特性。也需要清楚地认识世界,了解西方和不同的发展中社会,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借鉴一切社会和文化的长处。关键是建立在自觉中的自信,自信中的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局限,也理解其他社会的长处和局限。放平心态,从容理解和认真面对我们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这格外需要主流社会的清醒和坚持,也需要不断的文化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只有这样的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最终化解自卑。

0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