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智取威虎山》:徐克的想象力与当下中国

张颐武

 

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似乎是2015年新年档期的一个异数。在这个档期开始之前,人们多数对同样排在这个档期的另一部电影,姜文的《一步之遥》抱着极大的兴趣和期待,但那部片子却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滑铁卢。反而是《智取威虎山》这部一开始人们期望并不高的电影,意外地无论在口碑还是票房都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票房超过七亿,年轻观众对于这样的“红色”题材的兴趣盎然。这部电影其实有一个有趣的反差,香港最著名的以其让人惊叹的武打动作的表现为特长的大导演徐克,一部曾经具有广泛影响、具有“红色经典”意义的《智取威虎山》。两者的“接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了这部2014年的的独特的电影。这种“珠联璧合”是人们原来难以想象的。这也是2014到2015年的这个冬天最有探讨价值的电影。

徐克是大家熟悉的导演,《智取威虎山》是让大家同样熟悉的题材,但两者原来是相互并无交集的平行线。虽然他多次谈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看到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由此萌发了拍摄电影的初心。但这和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电影当然有个人情感的联系,但却未必会成为必然。在今天这个故事成为一部华语电影的成功之作,只能说是时也运也,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形态和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历史情势为这部电影的横空出世准备了条件。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基本的故事框架仍然是曲波的《林海雪原》和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延续,徐克最独特的地方就是无意对于故事进行根本性的重写。这其实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重写”历史的思路有了极大的不同。但徐克的故事的微妙之处就在于从当下引出故事并结束故事的头尾两段,这两段看起来仅仅是故事的叙述的策略,其实很有深意和独到的价值。这里通过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男青年姜磊学业有成,找到了工作的时候,突然在KTV中看到了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片断,一下子勾起了对于自己的祖辈的无尽的追念,回到东北追寻祖辈的足迹,由此引出了《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而影片的最后,是这个男青年和他的祖辈的这些英雄同桌吃2015年的年夜饭,一起追怀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忆。他这个成长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和那一段中国的革命历史之间没有任何距离,他正是带着这样的记忆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生活的。这个开头结尾赋予了这个电影意外的深度和意义。

智取威虎山的中国革命的历史传奇和今天全球化时代的新的青年并没有断裂,而是在记忆深处带出了当年的英雄主义和浪漫情怀。这对于香港导演徐克来说,接近这个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大陆的人来说刻骨铭心的记忆,把它和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并置在一起加以讲述真是一件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事件。它其实喻示了今天的全球化由于中国的历史角色而发生的深刻的结构性的变化。

而徐克在故事的主体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编。这个故事完全脱离了八十年代以来我们习惯的那种用复杂人性和悲情故事改编“红色经典”的套路,而是按照原有的故事把善恶的鲜明色彩发挥到极致,让正义的传奇色彩得到更充分的张扬和淋漓尽致的发挥,让座山雕的邪恶有了更为极致的展现。出现在座山雕身边的女性青莲是原作没有的人物,但也显得很自然。正邪之间界限分明,光明黑暗一目了然,这里没有这些年来我们熟悉的那种灰色的调子,而是一种把革命的正义性用传奇的英雄故事发挥到格外鲜明的方式达到了一种新的路子。可以说这是红色经典所具有的单纯性和好莱坞风格的极限性的成功的对接。徐克所擅长的具有奔放的想象力的战斗和武打的场面、壮阔的雪景、打虎上山的威猛都通过视觉的强烈冲击力的表达尽情地得到发挥。这种视觉的场面当然比原作要夸张百倍。这里有坦克和战争种种的奇观。最后通过姜磊的想象把座山雕置于一架飞机上,和杨子荣进行搏斗。当然是夸张,但却格外地吸引当下的年轻一代的本土观众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痛快淋漓的快感。这里的杨子荣是打不死的英雄,没有那些“重写”历史的电影的中的悲悲戚戚,而是一种向上的英雄主义,一种在上升和崛起中的痛快淋漓的勇敢精神的渲染。它其实说明,今天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一片物质主义的消费文化中,其实也有其英雄的渴望,一种来自祖辈的英雄历史的壮美的情怀。这些来自中国现代历史的乐观的、英雄式的、超越苦难和悲情的壮美其实可以和全球化的时代相互对接。这赋予了年轻一代一种来自现代中国的自信和自豪,这其实走出了八十年代局限我们的关于“人性”和现代中国的失败和挫折感的新的历史和现实观。这种历史和现实观的最为可贵之处,就是肯定中国的革命历史,并不否定在今天的全球化中的中国的发展。而是今天的中国发展为历史上前辈的奋斗提供了历史的合法性。这样的情怀是难得的。

徐克这个来自香港的导演,在一个年轻人在美中之间的旅行中穿越到过去的历史中讲述了一个英雄的现代中国的原型故事,这看起来奇特,其实也在意料之中。这其实是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新的中国的全球影响和中国内部的新的“全国化”和以互联网的本土化带来的变化的新的想象力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成功的,也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和华语电影中的新角色提供了范例。这里的华语电影的市场和故事向中国大陆的“内向化“和利用全球电影人才的”外向化“的协调正为中国电影的新发展准备了条件。

 

0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