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叶知秋:从陈彤转职看媒体生态之变

张颐武

 

陈彤离开新浪,前些天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昨天这些天来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宣布了他正式加盟小米。这不由得让人思考媒体生态的演变和媒体人的命运,似乎也预示了小米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最有青春时尚文化气质的硬件生产和销售者向“软实力”延伸的新的格局。

说起陈彤,可以说这些年来他就是新浪的一张名片。他从不是新浪的第一把手,却是新浪在内容方面的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也是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的变化中作为媒体的互联网的一个象征性的人物。

新浪这些年在互联网媒体中的地位和陈彤之间的联系是众所周知的。从当年体育和国际新闻开始引发了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第一波的关注,陈彤和新浪就开始了引领互联网媒体的潮头和趋势。二十一世纪初是互联网以门户网站开始介入到公众的生活之中,新浪的新闻首页当时就是人们了解世界的新的窗口,也为互联网培育了第一波的内容的使用的习惯。这还是互联网的“被动”新闻的时代。一方面互联网的新闻多数仍然是纸媒或电视媒体的转载内容,互联网媒体就是借助其方便快捷和国际性新闻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纸媒和电视媒体对互联网媒体的强势格局并未改变。到了2005年9月新浪开始推出了博客,虽然当时博客已经早就有多种尝试,但新浪这个强势的互联网媒体的介入,一下子把个人的自媒体推到了互联网媒体的前台。一个人的博客就是自己对世界发声的窗口。这时新浪作为媒体的功能由于网络的特性的发挥而具有了和传统媒体完全区隔开来的新的性格。众多的传统媒体人也开始介入了博客的写作,而博客吸引的各行各业的人所提供的信息和观点就成了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到了2009年夏天,新浪微博的出现让自媒体有了巨大的新的影响力,微博变成了一种社会的新的主流的自媒体,以其短小精悍和社交与互动的性格而独树一帜。这些都和陈彤的贡献密切相关。在微博上随时都可以看到“老沉”在活跃中。他在新浪的过程也可以说就是互联网媒体发展壮大的过程。

他的加入小米,也喻示了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变中,具有时尚和文化气质的手机公司主导互联网文化的能力。这我们在苹果身上看得如此清晰。小米做手机的公司有其独特的产品风格和时尚取向,通过文化使得作为硬件的手机有了文化品格而达到了急速的成长。小米看起来更像一家有文化和独特品位追求的以时尚主导的公司,在创造一种年轻的手机文化,而不像一家技术公司。它介入到内容领域当然是顺理成章的。这很像大连万达这样的以商业地产见长的公司开始向上游的文化创意领域发展。我们当然都乐见陈彤和小米一起在内容的领域里有所作为。

当然,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说,内容方面专业人员的转行和流失已经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是和媒体生态的变化紧密相关的。不少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方面的尝试往往效果不彰,常常是早就意识到互联网的发展,也在这方面做了布局,但总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传统业务在缓缓缩减,但新的业务就难以展开。内容方面的有深度和创意的优势还在,但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内容方面的人才的流失也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一面是媒体的薪酬显然难以和IT等新兴行业相比,另一方面,职业的前景发展的机会和可能似乎也难以乐观。人才流失就无法避免。

从陈彤的转换可以看到新媒体也面临着变化的压力和挑战,传统媒体面临的压力也会持续下去。如何在“媒体融合”中让传统媒体的内容方面的优势得以彰显,让互联网思维整合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在这其中发挥内容的优势,让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的人才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当然需要从创新出发,让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媒体更深地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接。同时注意发挥内容方面的人才的能力,让他们的职业前景和发展都有新的期望。从今天看,传统媒体仍然沉淀着大量内容方面的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力量是新媒体难以匹敌的,但现在需要的是在媒体生态的深刻变化中掌握先机,让内容通过新的形态得到更多的呈现的机会。我们过去总是说媒体就是以“内容为王”。但现在看来,优质的内容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得以传递仍然是对传统媒体的考验。当然,现在传统媒体仍然有相当大的机遇和无限的可能性,就需要把内容和传播路径做更多的创新的整合,把握媒体融合的方向,那么内容方面的优秀的人才也会有更多在现有框架中实现自己的机会。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