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中国科学报的一个采访,贴在这里,请大家指教。

 

 

大时代中的小时代

 

 
核心阅读
 
在这个读图与多媒体盛行的时代,文学正经历困境。影视的冲击、市场的牵制、网络写作的影响、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这些令文学进退维谷。文学到底是灵魂的启蒙者还是消费品?今天,文学是否还具备引人深思的力量?
 
目前正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大时代,类型文学、网络文学、纯文学,在我国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本报记者洪蔚
 
随着电影《小时代》的热播,郭敬明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热点人物,在被大量粉丝追捧的同时,也引来很多质疑。
 
不久前,郭敬明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这位年轻的“80后”作家表示:“历史上你所有想到的伟大小说,绝对不可能只有一点点销量,一定是有惊人的阅读量,有很多很多人喜爱,才能称为伟大。”
 
将“伟大的作品”与“惊人的销量”,直接等同起来,郭敬明此语本身就很“惊人”。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郭敬明是一个成功的现象,但文学的评价标准,却远远要复杂得多。
 
小时代:成功的运作
 
从2002年,成名作《幻城》使郭敬明一炮走红至今,他的很多作品在销量上都突破百万册,受到很多同龄人的追捧,商业上的成功,也使郭敬明过着他理想中的奢华生活。
 
《小时代》问世后,在巨大的市场成功的同时,也引来了“物质、拜金、价值观不良”等批评。
 
“郭敬明是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张颐武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他本人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又同时具有很强的经营能力和引导力,他除了自己写作外,也是文学创作的组织者,这使他与一般的作家非常不同。”
 
如今,很多“90后”年轻作家都签约在郭敬明旗下,他们中一些人甚至在公开采访时,称郭敬明为事业上的“贵人”。
 
郭敬明在商业上的成功,是不容置疑的,“而文学的价值,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张颐武表示。
 
在文学史上,通俗文学转为经典文学的例子屡见不鲜,“在《红楼梦》刚问世时,人们普遍将它看做通俗文学,如今它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通俗都可以转为经典,“琼瑶小说已经问世几十年了,如今依然是通俗文学,而且目前也看不出能成为经典的迹象,然而,谁不能下断言说琼瑶小说以后一定不能转为经典,郭敬明也是如此,而从当下看,他无疑是属于通俗文学”。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在张颐武看来,目前对郭敬明作品价值的批评有失公正:“他的作品,总体说还是比较励志的,鼓励人们积极向上,鼓励人们在现实条件下努力,这种价值观对中国的社会转型、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我们非要以纯文学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郭敬明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
 
在张颐武看来,不能以纯文学的要求来衡量通俗文学,同时,反过来说,以大众文化的市场成功,来衡量、评价纯文学也是荒诞的,“而我们的问题恰恰在于:纯文学期望大众化——这是当前在纯文学运作上的一个困惑”。
 
纯文学与小众阅读
 
2007年,《华盛顿日报》的记者曾策划过一个名为《错过是如此容易》的短片:请世界顶级小提琴演奏家,用价值350万美元的手工小提琴,在纽约地铁入口处独奏了43分钟,其间除了一个3岁的小女孩外,没有人理睬过他,也没有响起一声掌声,到演奏完毕,他的琴盒里的收入一共是32美元,而就在两天前,他在波士顿的一场独奏音乐会,一张门票就价值上百美元。
 
这个短片,在纯艺术与大众欣赏的话题上,可以引人深思的东西很多。在文学上,张颐武解释说:“对纯文学的价值判断,比通俗文学更为复杂,纯文学要求作家对语言、形式、内容进行深刻的探索与大胆的尝试。因此,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尽管都称为文学,却有着不同的道路,不同的运作规则,两者间甚至很少有交集,更像是两条平行线。”
 
与通俗文学相比,纯文学的阅读,在任何时代都仅限于小众的范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莫苔丝·弥宁》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女孩迷上了拜伦的诗,她的监护人认为有义务读一读,为她把关,只读了几行,便感叹道:“真不知道这位勋爵在胡说些什么,竟然有人肯花力气翻译这样的东西。”在监护人看来,诗人拜伦远远比不上她喜爱的法国通俗小说家。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声望远远超出了文学和文学爱好者的范围,他的作品卖得比以往都更成功,一些因莫言的盛名而拜读他作品的读者,也无奈地发出了“不知道莫言要说什么”的感叹。
 
“欣赏纯文学作品,对读者的阅读、欣赏能力要求相当高,因此能实现大众化的纯文学作品非常少。”张颐武表示,“这也对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作家,提出了要求,首先就是耐得住寂寞。我们的问题恰恰在于,一些作家一方面想从事纯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有郭敬明作品的销量,有他那样的名气,过上他那样的奢华生活——这是很不现实的。”
 
在这一点上,作家苏童显示出了应有的风度,当媒体问起与另一位畅销书作家比,两人谁更有价值时,苏童回答道:“他肯定比我有价值,他的书卖得好呀。但是我们不是一个行当的,他是公众人物,我不是,我只是个作家。”
 
三足鼎立的大时代
 
从我国近几十年文学发展历程看,对郭敬明现象的“大惊小怪”,有着一定的时代原因。我国几十年来,通俗文学的创作本身不够活跃,反而使郭敬明成了某种“新事物”。
 
五四运动以前,我国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曾经历了一个通俗小说创作活跃期,五四运动后,通俗小说被精英文化批评为“误国”,受到排挤、打压,并随之衰落。
 
“很长时间以来,纯文学承担了通俗文学的功能,比如《家》中那种少爷、丫鬟,以及投河的传奇模式,就有明显的通俗小说因素。如今,纯文学的通俗因素越来越少,使市场对通俗文学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大。”
 
除了以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类型文学外,如今我国的网络小说,也在文坛占据着一席之地。
 
根据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马季的调查数字,到2010年底在中国大陆,以不同形式在网络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数高达2000万人,注册网络写手则有200万人。通过网络写作获得经济收入的人数已达10万人,职业或半职业写作人群超过3万人。
 
“网络文学也有自己的运作规则,”张颐武评价说,“除了情节因素外,每天一万字的写作量,也是网络文学独特的运作模式之一。”
 
而从纯文学的发展状况看,近10多年,中国文学实质上,已经走向了世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也不断高涨。”
 
据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所作的一项调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共有近700部中国当代作家的纯文学作品被翻译到国外,其中三分之二是近10年翻译的。
 
“我们现在的状况有些像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迎来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获奖也与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密不可分。”
 
类型文学、网络文学、纯文学,在我国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张颐武认为,目前正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大时代——三条路都在稳步发展,并各自承担着各自的功能:类型文学、网络文学满足着本土大众文化的需求,而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责任,一定是要由纯文学来承担的。
 
《中国科学报》 (2013-09-09 第5版 思想周刊)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