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专业媒体人的责任

张颐武

 

    这些年媒体的生态的变化引人注目。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让微博这样的新媒体成为了公众的焦点,而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互影响和互相扣连的状况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都使得传统媒体如何适应新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条件成为议题。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本身仍然具有的公信力也由于一些未必准确的报道和相对未必理性公正的评论所消耗和损害。如在社会上影响极大的所谓“缝肛门”事件的报道,就出现了并不准确,给医患双方都造成巨大困扰的情况。还有许多罗生门式的复杂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目前看来,如何让媒体人在当下复杂的环境下更好地报道中国,让公众能够通过媒体更好地认知和理解社会就成了当下的重要课题。

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报道者,你拍一张照片,通过微博说一个消息比新闻媒体和记者来得还快。但传统的媒体仍有其优势,公众在网上看到的东西信任度是非常不足的,网上的东西一定要有新闻媒介认证,传统专业新闻媒介的介入才能相信。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微博里出一个新闻传播迅速但也一定要有纸媒和电子媒体跟进才能够得到有效传播。一方面网络媒体来得快,短小精悍,但是另外一方面真实性未必可靠,大家对它的信任是严重不足的。传统媒体虽然借助新媒体也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但也仍然有自己的声誉和关键性的影响力。新媒体传播的消息有赖传统媒体证实或证伪,有赖传统媒体进行分析和阐释。因此,公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并未改变,但他们可能并不是利用传统的媒介来看传统媒体的报道的。因此,传统媒体的价值仍然巨大,它所具有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仍然对于新媒体所设置的议程有其主导的作用。

因此,传统媒体小心地维护期公信力和影响力就成为重要的责任。目前确实有少数严重超出了媒体的伦理底线的现象值得谴责,但这些现象也还相对较为容易察觉,也还能够为社会和公众所谴责和揭露。但另外一些现象,却似乎更为难以察觉和了解,反而会成为持续性的困扰和问题,也会对媒体的公信力和声誉构成某种冲击。

    今天第一线的媒体人往往非常年轻,或者刚刚从大学毕业,或者仅仅有为狭窄的生活经验和相对简单而狭窄的知识背景。往往专业素养和生活经验都相当匮乏。同时缺少更开阔的视野,既缺少深入的能力,也缺少对全球问题的了解,这就是视野的局限和生活状态的局限这导致了个后果,一是报道往往缺少客观性,往往为情绪和主观倾向所支配。也因此而导致了对于事实的呈现的偏颇。二是对于事件和问题做过于简单化的分析和解读。往往简单化社会的复杂性。这样往往事实片面,分析片面,使得社会现实难以得到切实的呈现。三是由于媒体的竞争激烈,媒体人往往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往往倾向于猎奇,抓住一些怪异的事情加以渲染和夸大。四是对于新媒体过于依赖和追随,为网络上的情绪和状态所左右,难以对于新闻做出独立的第一手的采访和切实的分析。

因此,如何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更能够给予公众更为真实也更为切合实际的社会图景,谁就需要媒体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媒体人的责任意识的强调。最近,社会所倡导的媒体人的“走转改”其实正是对于媒体人的必要的要求。一方面,媒体人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现实的国情,理性地看到中国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尤其要看到社会基层和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立足于国情来思考和面对现象。既看到问题,也看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和问题的各个方面。这其实要求年轻的第一线的媒体人深入实际,切实地了解中国的百姓的现实生活,而不是流于表面。也需要对于全球性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关切。另一方面,要增强专业能力,这包括基本的新闻工作的素质,如平衡报道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的不同意见,而不是简单地从自己的单方面的好恶出发进行报道,力求客观和公正。当然也包括对于自己报道的领域的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体察和了解。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如果记者不擅于听取专家的意见,不擅于掌握自己报道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往往会闹笑话,也会引发不良的后果。而今天的报道或评论,除了通过传统媒体传播之外,还会通过互联网传播,更增加的其影响力,这就使得媒体人的责任更重,也需要媒体人有更高的自觉意识,有对于媒体伦理的更为切实和深入的体察,也需要更为专业的素质。

今天的媒体和媒体人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如何在新的变化中适应挑战,回应公众的更高要求,是对于媒体和媒体人的挑战。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