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6年开始,祝大家新年好。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贴一篇元旦日在《北京青年报》发的文章算是开年的贺礼。虽然对于大家不会有什么用,但这里的意见我自己觉得还有新意,请大家批评指正吧。
打造魅力中国
张颐武
新的一年开始了。
我们带着憧憬、期望和想象进入了2006年。在这个时刻回首2005,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上的转变在发生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的成长,一种“新新中国”的形象开始在世界上出现了。我们开始有了一个告别中国现代历史的悲情和苦难的历史的机会,尽管中国内部和外部仍然存在着许多严峻的挑战,但当下的变化造成了一个新的中国的形象则是没有疑问的。
这里有两个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在2005年,人们所看到的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前冲、青春的形象。今天我们看到了姚明、章子怡、李宇春都登上了世界的主流媒体,构成了引人瞩目的新的新的景观。这些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形象未必能概括中国的一切,也还有诸多可议之处,但这些形象被世界所接受这个事实提供的信息却是任何人也不能忽视和轻视的。它说明中国的当下的文化的新的力量也和经济的力量一道让世人关切和瞩目。二是在2005年象《无极》这样的“中国制造”的大片,以及张艺谋和陈凯歌这样的导演也当然地、无可争议地获得了全球性的影响力。中国电影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仅仅有一个国内市场,而九十年代虽然开始建立了国际性的市场,却仍然局限于一个“艺术电影”的狭小的市场中。但现在可以看到从《英雄》和《十面埋伏》开始,直到今天的《无极》和正在制作的冯小刚的《夜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的电影的“大片”的类型开始形成。中国电影有了前所未有的打通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历史机会,这也让中国电影有了一个全球水平上运作的新的未来。
这两个现象的启示其实相当丰富,在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文化的“软力量”和我们在经济方面体现的巨大的影响力还不能匹配的时候,在我们期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介绍和经典艺术的推展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大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营造却也丝毫不能轻忽。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前所未有的“魅力中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大众文化”一直有高速的成长,虽然它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毕竟为中国的人们提供了新的文化空间。今天看来大众文化在全球性的文化进程中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从美国的“好莱坞”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一直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具有垄断性的地位,而且它还不断更新和发展,近年来仍然在全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始终处于全球电影市场的中心位置。而韩国电视剧的“韩流”在亚洲也异军突起,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情况都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影响力一面当然在于“高端”的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推广,在于核心价值的展开;但同时大众文化的国际性的影响力其实也是一个关键的方面。从大众文化,人们可以领略一个民族的当下的现实和它的来自当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所在;从大众文化,人们可以感受一个社会和其它社会沟通和对话的直接的可能。
比如人们对于美国的感受往往并不是来自于对于美国历史和经典文化的深入了解,而往往是来自对于好莱坞明星和电影的熟悉。一般人对于爱默生这样的美国哲人的了解往往不如梦露这样的大明星。人们对于“美国梦”的想象,往往就是电影和娱乐提供的。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仅仅来自它的高端的精英文化,而且相当程度上来自被视为“低端”的大众文化。高雅和深刻的文化的理解往往对于其它文化中的人来说更加困难,而大众文化的鲜活和直接往往也可以形成自己的“健康”“乐观”,充满活力的形象。今天对于全球来说,中国的发展其实是正是世界的机会,这个新的形象一面需要对于我们的经典的文化的时时的弘扬和推介,另一面也同样需要中国大众文化的新的全球性的展开。但我们大家往往一谈起文化的“走出去”就仅仅想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却往往忽略我们现实的“大众文化”其实也是“中国制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它所展开的积极面也可以被世界所接受和喜爱。这也应该成为文化“走出去”的另外一个关键。打造“魅力中国”,既要吸引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兴趣的人们,也要吸引对于中国的大众文化感兴趣的人们。当然对于大众文化的消极性的关切和警觉也必然地是我们的责任之一。
所以,在2006年,我希望中国的大众文化目前所展现的活力和冲力还能够延续下去。让一个容光焕发的“新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着迷,让“中国梦”展示它的魅力和灿烂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