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幸福的含义
 张颐武
 最近,许多地方的政府要用居民的幸福感作为评估政府绩效的指标之一。这当然是各地政府的工作更加以人为本的表现,理应受到肯定。不过,人生的“幸福”也是很难测定的,不像收入、房产、汽车一样可以看得见、摸的着。“幸福感”似乎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相当的不同,人感到不幸福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而对于幸福的理解也可能大不相同,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模式。过去有个老笑话说一个穷人坐在海滩上,一个富人过来说你为什么不工作,穷人问:为什么工作?富人说赚了钱,可以象我这样在别墅里悠闲地看海。穷人答道:我不用别墅,也可以悠闲地看海了呀!这个笑话说出了对于幸福的不同的标准。
 有人以安逸平静的生活作为幸福的标准,也有人以奋斗努力作为幸福的体验。有“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的幸福,也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和的幸福,其间的差异何止十万八千里。虽然可以请社会学家定出一些指标,但其实能否通过这些指标真正衡量幸福的多少,的确是说不明白的。象幸福这样的心理感受如何理解和评判总还是不好办的事。
 但今天社会大家最感到压力的是没有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安稳”,我们经历的变化可能是太快了。今天什么都得我们自己负责了。过去的“铁饭碗”其实当然吃得并不好,但却好像大家虽然觉得生活吃紧,却没有太多不平。但那种匮乏还是让人觉得太压抑了。看看最近回想七十年代的《孔雀》、《青红》一类的电影我们就知道那“安稳”下面的极度的乏味和刻板。所以中国在这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剧烈的变革让我们大家没有了安稳,却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希望,也有了把更多的可能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增加了我们的幸福感,但我知道这个国家的今天无论如何比三十年前有更多的魅力和有更宽阔的未来。今天我们的压力可能比三十年前的同龄人大得多,那时候连大学都不用考。但那时让人窒息的气氛难道会让我们更幸福?我觉得无论如何不可能。今天我们发现的确我们自己要对付的事情比当年多得多了。比如当年我们家的小平房的电灯坏了,到大院里的零修组说一声,一天之后就有人来修理,完全免费,但今天我的电灯坏了,也可以打电话报修,但却一定要付费。这里的区别当然不小。今天我们自己对付事当然比这要复杂许许多多倍,但我们还是不得不对付。我们都会觉得很累,压力很大,很疲劳,于是我们的幸福感好像也并不那么多。
 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大家都渴望生活的改善,渴望成功的喜悦,渴望通过努力获得的认可和肯定。无论如何今天大家的机会要比三十年前多得多。我们不得不放弃了安稳的“幸福感”,而去追求奋斗的幸福感,不得不忍受失败的痛苦和挫折的难堪,把自己的承受力变得更强。这正是这个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对于人们的要求。我们不能不接受这种幸福的准则,而不是别的准则,这是我们自己无可奈何的事情。
 《纽约时报》的王牌评论员弗里德曼去年出了一本书,名字叫《世界是平的》。讲的就是今天的全球竞争几乎间不容发,每个人都必须在里面找机会。否则不进则退,就会没有机会迎接未来的挑战。这种紧张感在他给美国孩子的呼唤里可以看出来。他说:“孩子,快做完作业吧,中国和印度的孩子们正在找工作呢。再不努力,你们的饭碗就会被抢走。”这位先生的呼吁当然不一定合乎我们的口味,却是真实和客观的观察的结果。现在必须要让孩子们不仅仅享受童年的快乐,还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这部传遍世界的书,未必会让大家感到非常幸福,但却要激发迎接挑战的决心和奋斗的意志。因为我们今天是在一个全球竞争的环境里生活的。美国的孩子都面临这样严峻的挑战,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呢。平和安适的幸福固然异常迷人,但挑战所激发的奋斗的吸引力,在失败里学习和成长的意志力,获得初步成功后的坚持力,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做强者的幸福,在奋斗中的幸福,未必就一定差于“安稳”的幸福。我不能比较两者,只能说今天我们期望过去的安稳都没有可能了,因为世界给中国和给我们的孩子的机会只有靠我们自己去争取。所以,我觉得在忙碌、奋斗、痛苦和期望等等未必舒适的状态下的努力,其实也可以发掘它的更多的幸福感。
 其实,近三十年来中国变革的最为深刻的部分就是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幸福感。今天我们所需要的可能就是这样的幸福感。虽然我们未必可以说自己幸福,但努力的过程的价值不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吗?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