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博客英雄的崛起
张颐武
   博客今天是火得一塌胡涂了,这几天北大中文系一位研究中文信息的硕士研究生写了有关博客写作的论文,系里要我主持他的答辩,原因是我熟悉博客的情况。他的论文写得很翔实周全,在一个新的领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其中居然也把我卷入的那场闹剧写入了其中,这多少有一点让我产生了滑稽感。但他的分析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他反复申说的博客的草根性格和私人性特点都很切实。
   我想,博客的草根性格并不是说上博客的就只是普通人,而是说人人都通过博客获得了一个新的平台和新的可能性。博客的广泛的参与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是作家,这和我们许多人都是司机,却并不意味着我们都是赛车手一样。其实写博客就象当年写信,人人可为,但博客的好处在于写信只给一个特定对象看,但博客假定的读者却是公众。人人可写之外还是人人可读,博客取消了过去出版的门槛,让大家都有了写的和读的乐趣。我也喜欢在许多我不知道的人的博客里逛逛,这并不是想知道他人的秘密,而是希望从这里看到一些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生活。
    最近新浪由于名人博客引起大家的关注,还激发了有关博客特性的讨论,引发了博客究竟是精英的还是草根的的讨论。但其实名人博客的好处在于它吸引了人气,拉动了更多人参与,读名人博客的同时,让人们介入博客写作。新浪的策略事实证明是相当成功的,名人引发了热潮,使博客变得越来越普及。好像是野无遗贤的将所有各行各业的角色汇集起来,却引起了更多的人的参与,让许多人有机会在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一个平台上展示自己。这也不是说众生绝对平等,大家在博客里有同样的机会,而是说毕竟有了博客给了大家多一个不同的平台。
   接着普通人的博客也开始热了起来。象Acosta的崛起就是一个好例,此人写自己的感慨和心情,仅仅由于这些心情可能和许多人的心情息息相通,于是就大火起来。过千万的点击率,正是说明了名人的博客其实并不冲击和压抑普通人的博客,只有博客的蛋糕做大,博客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它就会给普通人更多的机会。让大家都在博客上获得一个平台来表现和展示自己。而名人也可以通过博客展示自己的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情怀。我们通过媒体或者他的专业看到了当然仅仅是一个人的一个侧面,但他还有许多侧面可以展示给我们。博客的好处就是直接了当的互动性。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意见的时候,也可以自由的评论。这种自由评论当然也有某种负面的意义,如一些在生活中对于你有成见的熟人或者私敌也有了来宣泄一下他的敌意的难得的机会,当然也给了要宣泄自己的莫名的愤怒的人一个漫骂和攻击的机会。不过从总体上看,这些机会都比不上正面的展示自己的机会重要和关键。如袁立,我们大家只知道她是个会演戏的演员,却不知道她的公益心,通过博客,她写下了自己倡议捐书的文字,也获得了许多真真切切的支持和认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就立体化了。口水只是让人在一个片刻不愉快,但它是不会留下痕迹的,而博客本身的力量就在于它其实是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按照他自己想象的样子展开。
    我觉得博客和一般的论坛等等不同的地方在于你在写自己的博客的时候很难完全假装成另外一个人,也难于完全隐身和匿名。当然会有许多成功地装扮的例子,但我想这无论如何还是 特例而已。因为每天或者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东西,难免有自己的心情和性情被透露出来,也难免需要一些知己和知音。这就让人不可能象即兴贴出的帖子一样随意和暴露自己的幽暗的一面,不可能完全透露自己的人性恶的东西。博客中的“自我”无论如何也是你希望给公众看到的一面。即使你希望用耸人听闻的隐私来吸引眼球,但你其实也是觉得这些东西无伤大雅或者具有某种积极的挑战性或者干脆就是你喜欢。所以我们在认真写的博客上其实看不到什么名副其实的“恶”。人在真正参与一个社区,特别是要和他人长期相处的时候,其实会对于自己有一个尺度和限制的。博客就是一个社区,你要面对的人有些是你天天要和他们相处的,其实未必会完全放浪形骸。所以每天写的博客其实比起其他的网上的东西要理性、明智和客观一些,也似乎更对于社会的价值观更尊重一些。
    对于博客的未来,我想还是会向两极分化。一是圈子会更清晰,现在大家好像是一个大社区,今后会越来越按照兴趣、专业和需要化成许许多多小圈子。这些圈子里的人有共同的爱好或者共同的认同,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变成一些互相来往的“小众”。钓鱼的、研究计算机和搞唐诗研究的的都会有自己的小圈子。他们的话题在外人看来未必有趣,自己却在其中乐此不疲,找到许多知音。二是会更大众化。会有越来越多的让一般的公众感兴趣的公众化的博客,这个趋势从Acosta等的点击率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人在博客里转悠的时候会有更多的选择的。
    所以我们会有许多小圈子的博客英雄,也会有大众的博客英雄。他们都会有自己的一片园地。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