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为《北京青年报》最近进行的校园文化讨论写的分析,请大家指教。

期待校园文化的新空间

 

张颐武

   

    这次有关校园文化的讨论,无疑将已经在媒体和公众中略显沉寂的大学校园文化再度摆进了公众的视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人们对于校园文化的价值是没有争议的,但对于今天的校园文化的发展状况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和不同的视角。有人认为今天的校园文化已经在市场经济之下渐渐沉寂,不可能再现往日的辉煌,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在迅速地下降。校园由于市场化的冲击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辉煌,而是越来越被社会所影响,自身也已经缺少活力。另一些人认为校园文化在今天仍然有自己的生命力,只是尚未被社会所了解,也没有受到公众的关切。外部的市场空间对于校园文化的压缩才是重要的问题。这种讨论不可能有一个无可争议的结论,但讨论却让校园文化最终有了在公众之中再度彰显自己的存在和活力的机会,也有了让公众和校园中人再度关切校园文化的发展的机会。这已经是这次讨论的重要的价值了,也说明讨论当然会给校园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在我看来,讨论的双方其实凸显了问题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其实并不对立,而是互补地存在的。议论的双方其实都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都显示了“校园文化”所经历的过程的丰富性。

   

    首先,校园文化现在显然没有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中叶的兴盛,校园文化的社会影响和公众关注度当然已经消褪了。这是讨论中似乎较少争议的现状。这样的现状其实并不仅仅是大学和大学生群体自身选择的结果,而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的必然结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叶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剧烈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大学“校园文化”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从八十年代前期喻杉的小说《女大学生宿舍》在1982年全国小说评奖中获奖到九十年代初叶以《同桌的你》为代表的校园歌曲的引人瞩目的成就都显示了大学校园文化当时重要的社会作用。这其实正是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过渡期”的结果。正是由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引发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处于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生活形态交替的“过渡”之中。这种“过渡”恰恰呼唤一种有活力的“青年文化”的作用。这种青年文化一方面是起到了冲破旧的观念和思想束缚的作用。而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正是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的文化资源。而最近引起怀念热潮的“恢复高考”,其实在七十年代后期将许许多多在文革时期积压的人才汇聚在大学校园中。当时大学校园文化的最初一波的兴盛其实正是与十年间没有正规大学教育造成的社会人才集中在大学里有关。此后的若干年,大学一直是新思潮和新的文化的重要的发源地。大学生在当时的环境中一直是被视为思想活跃、观念新颖的群体。而在计划经济下,文化的选择空间和回旋余地较小,大众文化尚未成形,公众的文化生活还远远没有今天多样复杂,校园文化的清新活跃也对于公众的吸引力较大。所以,大学生主导的校园文化当然就会在这样的“过渡”中发挥着相当的作用。“校园文化”显然提供了对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大“过渡”的一种较为先锋和较为活跃的想像。其实,从世界的状况看,社会变动和“过渡”的阶段,现代大学中的“校园文化”都会发生相当的影响力。这几乎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如美国和法国的六十年代“校园文化”的活跃就是相当明显的例子。而一旦新的秩序和社会结构已经成形和稳固之后,公众对于日常生活和具体社会问题的关注超越了“过渡期”的大问题,校园文化就难以在公众中引起反响,而会“退回”到校园之中。其实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已经稳定,社会已经在新的结构中运转。而且大众文化已经相当成熟,“校园文化”也就在公众中难以构成反响了。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今天的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其实远远超过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中叶。学生社团的多样性有了极大的拓展,学生的业余生活的丰富程度也极大地提高了。。随着大学生由“八零后”向“九零后”过渡,中国迎来了在相对富裕的社会中成长的大学生。他们普遍的教养的全面度,如接受艺术教育的丰富性和专业性,业余爱好的广泛性等等其实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前辈。如北大的钢琴十级的本科生已经不需要特招,而都是凭成绩考上的,这其实说明了学生的一般性的教养水准已经有了极大提高。而校园文化的人才一旦出现也会迅速被社会的市场化的文化机制所吸纳。如演艺优秀的大学生进入演艺界,创意产业的人才进入动漫、IT界等等都是普遍的现象。所以”校园文化”和社会一般性文化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少了。

   

    今天校园文化的受到批评的问题主要在下列三个方面:首先,校园文化今天往往过度追随流行文化的时尚。其次,市场化的机制损害了校园文化的单纯和清新,。第三,校园文化缺少不同的大学之间的差异和大学本身的人文特色的展现。这里的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在今天的市场化的文化中再现校园文化不可市场化的面貌。校园文化的长处就在清新、活跃和敏感,它的优势就是“业余”的“爱美”精神,但却肯定缺少成熟、专业和市场运作,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形成固定的模式。校园文化不可能再现过去引领时代的无限风光,却应该保持自己的清新和活力;校园文化当然有了更为多样的趣味和更高度技巧,却应该永不忘记一种“爱美”(业余)的无拘无束的精神;校园文化当然要让公众关切自身,但却应该在市场化的主流之外保持青春的单纯。 

   

    校园文化的活力就在于它的对于市场机制的超越性。这次讨论的意义在于我们通过对于校园文化的现状的反思展开了对于校园文化的新的关注。这种关注本身就是一个让校园文化再度出发的新的契机。如何让校园文化在今天打开一个市场之外的新的空间,展现自己更丰富和更具活力的新的形象正是今天我们应该关切的。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