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住房”到“猪肉”:“市场失灵”的复杂性
张颐武

   

    最近看到的时评中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市场失灵”。我们似乎在大到住房小到牛肉面的许多领域里都遇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引起了多方的关切和批评。于是一些论者强烈地要求政府在各个方面介入其中,对于市场进行强有力的干预。有些论点的拳拳之心当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似乎可行性未必很高,如提出按人口平均分配住房的高见,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这里有两种论点是非常流行的:一是在越重要的领域里,似乎市场越是失灵的。二是有些人往往认为“市场失灵”是难以校正的常态,似乎需要用过去的“计划”来取代。这些议论在今天许多社会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市场解决的背景下,自然有其合理性,但还是让我想到了问题可能还有其复杂性。
  

    “市场失灵”的现象也确实是广泛存在的,如大家诟病多多的教育和医疗等问题上的毛病就显得相当严重,当然需要政府的介入。在任何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国家的干预都是不可缺少的。市场不可能在一切方面起到良性的作用,这一点除了偏激的“市场万能”论者之外,不会有什么人怀疑。我们过去对于市场的局限性有过非常深入的批判和令人信服的分析,有些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有其效果,还需要我们很好地记取,这些都是没有疑问的。
   

    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恰恰我们是从一个“计划经济”的社会里走出来的。我们是由于遭遇了异常严重的“计划失灵”才转向市场经济的。正是由于当年的“计划失灵”太严重,我们才会选择今天的市场经济。当然当年的计划经济有自己的历史条件,也有成就,我们不应简单否定。但如果当年的计划经济好得不得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的繁荣和发展。无论如何,今天的“市场失灵”比起当年的“计划失灵”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说我们今天看到确实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就认为当年的计划灵得很,也就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就拿住房问题来说,最近我看到有人的文章说今天的房价过高,于是怀念当年分房制度如何好,如何妙不可言。我想这恐怕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大家只要还有一点实事求是之心,就得承认当年的住房问题其实远比今天严重。看看八十年代王蒙的小说《风筝飘带》和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就会明白那时候的住房问题是何等巨大,生存空间的匮乏是何等严重。我还记得我们家曾经有个邻居是主管分房的科长,经常有人到他家大吵大闹,扬言要住在他家。还有年轻的小夫妻到他家拿起馒头就吃,因为他确实给不了他们房子。而当时大家的居住条件究竟如何不用我再多说。正是由于过去的单位分房的方式解决不了住房问题,“计划失灵”,才有了住房制度的改革。正是由于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新兴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给了许许多多人改善住房条件的机会。当然,这里做得肯定还不如人意,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改变,但毕竟由于“市场有效”才有了这些变化。当然,对于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等问题还是非常紧迫,但毕竟社会的发展提供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其实已经雄厚了太多太多。。
   

    最近猪肉涨价,也有人说当年猪肉如何便宜。我看到《三联生活周刊》上一位笔名“土摩托”的撰文回忆当年用肉票时代的困窘和他对于猪肉匮乏的焦虑。文章写得惟妙惟肖,确实说出了过来人的感慨。那时候猪肉确实很便宜,但确实是一种难得的稀罕物。看看苏童的小说《白雪猪头》也会了解当时的生活实相。我想,多数人对此都会有同感。猪肉今天的涨价带来的问题再严重,也不可能和那时候的匮乏相比吧。
  

    毫无疑问,今天的“市场失灵”的问题绝对不应该回避,应该想出现实的对策来解决。但一旦市场出现了“失灵”,就希望回到当年的“计划”去却是一种真正的天真和真正的空想。正是由于市场在许许多多方面的“有效”,中国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而我们大家才会有今天的普遍的生活改善。这样说,当然绝不意味着对于“市场失灵”辩护,而是说,正是由于在大多数领域里“市场有效”依然是客观的事实,今天市场有效仍然是多数领域里的实际情况,我们改变“市场失灵”才有条件。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对于“市场失灵”有客观的分析,看看哪些是由于市场经济尚未发展完备,市场还有自我调节的空间,可以经过市场本身的发展让目前出现“失灵”现象的市场变成有效。哪些是必须坚决地由政府介入和保障的。对问题有更深入的体认才可能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加充分的不同意见的探讨和更加科学的决策机制,避免一看到“市场失灵”,就走向另外的极端。面对“市场失灵”,一面是更好地健全市场,一面是对于确实市场无能为力的,坚决地由政府干预和保障。
  

    总之,大而化之地将一切问题都归于“市场失灵”可能未必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面对社会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才是更好地避免“市场失灵”的方向,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