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清醒与自信

 

张颐武

 

    最近,有媒体进行了一次网上的调查,主题是关于“中国现在是否已经是世界强国”。有80%的网友认为现在中国还够不上一个世界强国。而这家媒体做这次调查的原因,是有欧洲媒体的调查显示,欧洲的不少公众都认为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这里中国网友的意见似乎和最近不少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发展的报道形成了一种差异。当然,中国是否已经是一个强国,不仅仅是一个感受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学术的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充分讨论。而网上的调查不一定完全可以反映民众的普遍的看法。但网友的看法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也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已经为全球所瞩目,中国的国际影响和综合实力当然已经今非昔比。这些事实显然是有目共睹的。而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一直是曾经经历过积弱和贫困的中国人的精神理想的核心。但今天许多国际主流媒体都纷纷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强国的时候,中国的网友却相对冷静平和,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而不是在这样的报道中简单地认同。这我以为有相当的积极意义。这些多数网友的看法其实既是一种清醒,却又是一种自信。

 

   一方面,这样的看法其实是“爱之深,殷之切”,所以“责之严”,其实是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有更高的期许和更高的要求。由于网友置身于中国的内部,从个人的感受看问题,缺点是不容易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全球性的眼光,但其优势却在于这种感受来自日常生活的经验,相当的真切和具体。从这样的角度发现的问题,往往说明在我们总体的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还会有诸多的不足和局限,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其实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清醒。这说明我们的公众并没有陶醉在中国发展的成功和胜利中间,仍然对于未来寄予更高的期望。这说明我们其实已经避免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容易出现的盲目自大,而是能够客观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公众对于中国发展的强烈的期许和对于未来的希望。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公众已经能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远远没有到顶,中国的未来还需要我们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中国有了今天的繁荣,是中国人奋斗的结果,我们当然应该感到自豪,但我们还需要再上层楼,在国际的竞争中把握先机,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鲁迅先生有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对于我们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高的目标,其实正是一个社会不断向上提升,向前发展的可能。中国网民们的清醒正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活力的要求。

 

   另一方面,我以为这种看法其实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正是由于有了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果和奠定的基础,我们才更加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也才能更加冷静地审视自己。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正是由于我们的综合实力仍然不足,特别是曾经经历过深刻的屈辱,也有深刻的悲情,而且对于外部世界封闭,我们往往对于国际的舆论有一种缺少“平常心”的态度。往往是看到赞美和肯定就过度欣喜,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很好了。但一旦看到一些批评或者指责就容易一触即跳,做出过份激烈的反应。当然对于一些扭曲的报道做出回应是必要的,但对于一些批评或客观的分析也往往疾言厉色,就不一定合适了。如七十年代时对于安东尼奥尼的《中国》这样其实还是力图对于中国状况客观观察的电影,采取激烈抨击和批判的态度,就是一个例子。我在前几年看到了这部电影,实事求是地说,那是对于当时中国情况严肃认真地观察和思考的电影。这位欧洲大导演,没有那种简单化的偏见,而是试图真切地表现当时中国人的生活,表现物质贫乏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的单纯和朴实。但那时的批判则是相当简单化和狭隘的。这样的过度的反应,其实正好说明了一种“不自信”,一种防御性的心态。正是因为我们的综合国力还太弱,我们的社会还缺少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往往我们有一种我们自己批评自己可以,别人批评就不行的心态。正是在今天的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也有了告别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的深刻的民族悲情的历史条件。今天的网友们的看法正是说明中国人有了一种自信心,有了一种宠辱不惊的平和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一种对于中国的长远发展有利的条件。

 

   这种清醒和自信显然是积极的。当然,在我们具有这样的清醒和自信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发展到今天,无论如何已经有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实力和条件,我们也需要学习和熟悉在新的国际的关注和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的新的角色对于我们自己的影响。为未来中国做好准备。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