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们需要“韧”的精神

张颐武

    

中国在抗震救灾中所显示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对于人类的普遍价值的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凝聚,都感动了世界,也为中华民族和人类面对灾难的历史记下了难忘的一页。这一段时间的中国让世界看到了力量,也看到了信心。自然界的灾难难以避免,但生命的顽强和人类面对挑战所展现的一切确实弥足珍贵。

虽然,目前我们仍然面对着许多紧急的情况和迫切的救援的压力,但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后的重建和疗伤止痛,面对明天的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现实。灾区的现实的生活的需求和恢复正常的秩序的要求也已经凸显出来,学校已经复课,重建已经开始,生活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进入常态。逝者已矣,生者的未来才是我们关怀的关键。灾难来临之后我们所显示的巨大的力量让我们在那个最危急的时刻挺住了,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如何让我们在未来漫长的生活之中也能够将此时此刻的意志和情感化为绵长深厚的历史积淀延续下去,就是我们的新的挑战。

在灾难激发了我们巨大的爱心和巨大的关怀之后,如何让我们将已经凝聚的力量延续得更长,如何将已经汇集的感动持续得更久,就变成了今天我们面对灾后的一切时的新的考验。这里的考验会变得更加具体和更加复杂,如大量的受伤人员的康复和残疾人和孤儿的安置,受灾人群的长期的心理损害的干预,灾后的重建的合理的规划和建设,灾后的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的恢复和灾区未来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灾后的文化的建设等等问题都会迅速地形成新的挑战和问题。同时,灾难带来的长期的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的全面的评估和判断,防灾救灾的机制和标准的评估等等牵涉更广阔方面的问题也需要面对。

这些问题往往显得更加复杂和更加微妙,其长期性和复杂性都使得问题的解决的难度巨大,这涉及多方面的价值和利益的平衡的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的要求,也涉及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运用。它们往往不像危急时刻的问题那样需要间不容发的当机立断,却需要更好地协调和更理性的判断,也更加需要科学的决策和明智的思考。既需要政府的决策和主导的能力,也需要民间持续地支援、关注和参与;既需要全国人民的群策群力,也需要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的长期的支持;既需要公众的情感和物质的支援,也需要专家的知识和能力。它所涉及的问题比起初期的救灾更广,延续的时间会相当漫长,需要的耐心和智慧也要持续得更长。第一时间的救灾需要爆发的力量,而未来的重建则需要更多的长期的坚持和理智的抉择。一句话, 我们现在必须正视和面对的是灾难的“长期性”的影响,力求将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将灾难的影响的范围缩小到最低,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更强的“韧”的精神。这种“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核心之一。“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基本的精神。“韧”就是在一个长时段中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发。在灾难面前的坚强,不仅仅是此时此刻的无畏,更是在长时段地坚持和努力,也是回到日常生活中的尽到本份,珍惜生活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有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关爱,让我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的美好得到延续和传递。在捐款捐物等应急的救灾行动之后,以更加制度化的方式将自己的善意和爱心传递下去,形成源源不断的汇流。这就需要我们有长期的慈善的规划和长期地社会关怀的规划。当下的奉献和捐助弥足珍贵,而善款的善用和未来长期的回馈社会的延绵不断的善举会让社会更加和谐。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更好地尽到自己的本份,通过更大的经济的成长和文化的发展,通过中国的持续的繁荣和对于人类有更大的贡献来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得到慰勉。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同时需要让自己能够珍惜生命,体认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多地关爱家人,关怀社群,让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让我们对于灾区人民的一份爱心能够感染我们身边的人,让我们的善意得到更广阔的传递。生活还在延续,我们今天需要的是“韧”的精神,让自己和他人更好地面对明天、面对生活。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有两个孩子感动了中国。一个是在废墟之下以读书对抗恐惧的孩子。在死亡面前,她坚信自己有一个灿烂的未来,需要用一点一滴的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坚持。而另一个是在在废墟之下等待救援的时刻,给救援人员唱起儿歌的孩子。她知道乐观和明亮是今天最需要的。他们面对明天的信心让我们受到激励,让我们以”韧“的精神面对未来。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