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白话本《历代通俗演义》序

张颐武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蔡东藩著《历代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在和今天的语言状况已经有了很大差异的“旧白话”,重新译为今天人们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并加以整理。这其实是在新的环境中让蔡东藩的著作得到传承的最好的方式。他们的工作其实是“活化”了蔡著,也是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进入中国历史的最为便捷和最为直接的门径。这部新书既是对于蔡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通过这样一部书来了解中国历史,一方面可以得到历史脉络和线索的真正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对于历史细节和感性生命的打捞。这其实是具有巨大价值的工作。

   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这部书在我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的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的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所以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真正能够让我感受乐趣的“杂书”,它能够把民国早期的纷乱复杂的历史讲的有条有理,而且还饶有兴味。虽然有一些大段引用当时的文件的部分看的时候觉得枯燥跳过了,但还是觉得这部书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历代通俗演义》都借来看了,当时的阅读是非常专注的,所以也读的很快。通过这部书,我才真正对于中国历史发生了兴趣。当时觉得历史的复杂和丰富实在是超出一个少年人的理解之外。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的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和当时那种简单的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 “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如此单纯,但蔡东藩所给与我的却是一个远比这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一部书里治乱兴衰的王朝的命运和在王朝命运中的许许多多的个人的际遇都让人感慨,让人感受到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我觉得是这部书才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启示,就是人生和历史都超出了一个少年人的单纯的想像之外,其间的奥秘可能不是我能够简单地理解的。我记得当时尤其喜欢蔡著每一回后面的那一小段议论,对于人间的成败兴亡以几句话加以概括,有点像《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虽然只是寥寥几笔。我觉得确实是能够点出历史的许多内在的奥妙的。我对于中国历史的基本的事实的了解就是从这部《历代通俗演义》中获得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一直觉得这部从秦朝开始一直叙述到民国初年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的通俗的读本,也是一部让人获得基本历史常识的最佳的入门津梁。如果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历史的丰富和复杂,蔡著确实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让中国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的类型有了自己最后的一部绝唱。十一部大书,足以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终结。在这部书之后,不再会有那种在传统的教育下形成的历史意识和小说意识的集大成之作了。

    今天看来,蔡东藩身处中国历史的最大变局的二十世纪,却以一个传统读书人的胸怀,为我们留下了这部书。这部书当然是通俗化的历史,其中的历史知识都没有越出一个传统读书人的精神修养的范围。但蔡东藩却能在剧烈的现代性的冲击之下,以一种传统的“旧白话”小说的方式,再现历史的形态,叙述历史的奥秘,为在剧烈变动中的中国文化留下一部巨著,其精神的力量却也值得人们在今天缅怀。蔡东藩当然不是现代的历史学家,他的历史感是传统的,其历史意识也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知识体系的。在现代历史学家的眼中可能未必新潮,而蔡的这部巨著也没有得到现代历史学者或者文学史家的高度评价,蔡东藩本人也是在一种穷愁潦倒的境遇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但其实他的视野和胸怀在今天看来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蔡东藩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不是一个鲁迅式伟大的启蒙者,他的创作也没有受到充分的肯定。但蔡东藩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这种策略在五四的“现代性”正统看来往往被视为封建残余,思想落伍。蔡东藩的选择当然并不高调激越,但其实也自有其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而是延续性的,它不是“我启你蒙”,而是延续传统价值的存在。一方面他与现代出版业和报业相互依存,在现代的市民社会之中,依赖现代的版税制度生存。另一方面,他的写作本身也在借用传统的叙事策略和表达方式的同时,体现了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新旧杂陈的价值观中守候传统的基本价值的信念。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处,蔡东藩对于自己的写作有一番评价,我觉得足以表现一个落寞失意的传统文化人的自信:“著书人或详或略,若抑若扬,皆斟酌有当,非漫以铺叙见长,成名为小说,实侔良史。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顾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为中国历史留下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中国史学的传统“并传不朽”。虽然是在传统文化中处于边缘的小说,但却足以和中国大历史的叙述一样被后人珍视和阅读。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蔡东藩所具有的那种传统的胸怀和责任感让他成为了通过“通俗小说”的方式捍卫传统的连续性和传统的价值的人物,他和他的著作没有被历史遗忘的真正的价值其实正是这种对于中国文化的强烈的自信。

    对于这位身处二十世纪变局之中的传统文人来说,这种自信既是一种价值的坚守,又是一种知识传承的信念。他相信自己的这部书会有知音,历史也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同情的理解。蔡著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其实在于他所关切的是历史的大线索,专注的朝代兴亡的命运中的种种微妙和复杂的人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从蔡著中,我们可以获得最基本,却最难有明确概念的历史的传承演化的知识。这种知识其实当然有一种历史理性在其中,但这种理性却是现代历史叙述者常常追求的,他们在追求对于历史理性的表述的时候常常忘记历史是活生生生命的延展,是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展开,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但在蔡著中更多的却是可以触摸的感性的“故事”。正是蔡著里的那些故事,才有实实在在的活的历史的生命在。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是历史的生命的气息,是历史的活的存在的魅力。这部书可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大命运。

    这次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的新编译本的出版其实是一个具有高度价值的工作,它昭示了这部书在今天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的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阅读的乐趣。

    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将我们带到了中国复兴的历史的临界点上,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的连续性和其不断更新和创造的魅力正在焕发出新的光芒。在这个时刻,这部新译的《历代通俗演义》的出版足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进入中国文明历史的新的可能。

    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