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正视“放大效应”

张颐武

 

随着信息的传递在整个互联网上进行,地域的界限已经被突破。看起来远在天边的事情,对于在网上的人来说往往觉得近在咫尺。过去我们说咫尺天涯,仅仅是一种夸张的比喻,但在今天则是实实在在的现实。这当然极大地丰富和拉近了人类的生活。对此人们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一些偶发性的、地域性的事件,过去就仅仅是本地的社会新闻和街谈巷议的材料,但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它可以产生前所未有的“放大效应”,一个很小的事件可能在一个瞬间被“放大”得引起全国乃至于世界的高度的关注,对于整个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调动了社会各个方面做出反应。这样的“放大效应”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的常态,任何人都难以忽略,这也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对于”放大效应“的多面效果的客观的反思也是需要的。

放大效应”往往开始于互联网。通常是一件发生在某地的社会新闻在网上被关注和报道,被博客和跟帖迅速做出反应,引发了网民的热议。有时也有些地方纸媒的报道,由于现在这些纸媒都在网上得到呈现,所以仍然会引发网络的风潮。市场化导向的大都市的“都市报”风格的纸媒也会迅速跟进,同时,现在已经相当发达的时评也会进行相当热烈的猜测和分析,试图见微知著,寻找其中的微言大义。同时,这些纸媒的报道和时评马上又会再度回到互联网上,激发新的一轮的关注的热潮,也会引发像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体的关切,会这往往形成了更大的影响。这样互相激荡,反复传播的结果就使得事件变得具有巨大的影响,不仅超出地域的界限,也迅速形成难以估量的全社会的反响。地方性的偶发和突发的事件就会以网络——纸媒——网络的不断的循环而迅速放大,变成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使得社会、政府和相关各方对之必须做出反应。在这里,网络和纸媒的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也值得注意:网络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对于事件的状况给与第一时间的关注,另一方面在于推波助澜,显示网民对于事件的高度的关切。而纸媒则凸显事件的重要性,也显示了比网络更为权威和更具可信度的形象。以一个看起来是偶发的、地域性的“事件”为由头,表达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看法的表达方式,其实是“放大效应”出现的原因。

这种“放大效应”的出现,当然带来了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的高度关注,对于促进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往往是“事件”被广泛报道和网民的跟进所引起的舆论的关注,成为社会的焦点,就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及各相关方迅速介入“事件”的调查了解和事实的澄清,对于问题的解决和事件的处理提供的积极的前提。而网民所表现的追求真相,急公好义,积极关注社会的可贵的文化性格和近些年来媒体追求真相、锲而不舍的新闻敏感,都是让人难忘的。同时,一些对于问题的深层的分析也相当有助于人们理解事件背后所暴露的问题和社会矛盾,对于社会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显然有积极作用。如“华南虎”事件中,网民、媒体、学者的良性互动,执着追求真相,最终使得“事件”获得解决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这说明中国社会中那种向上提升,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健康的积极精神乃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放大效应”也显示了自己的积极的作用,应该受到充分的肯定。

当然,“放大效应”也会有自己的局限和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一方面,在网上经常发言,写作博客或者积极跟帖的主要是年轻人,他们尚不成熟,对于问题的理解还难以全面。而且由于年轻人面临不少生活的压力和自我实现不足的状况,也会有激烈和情绪化的一面。这种情绪化当然也是年轻人对于社会的理想性的要求的一种表现,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也曾经受到鲁迅先生的肯定。但情绪化显然也会存在自己明显的局限,它对于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认识问题未必有帮助。反而可能过度地流于简单化和夸大具体事件所对于一些事件,往往容易捕风捉影、过度夸大。有时会把一些偶然性的问题和事件看成整体性的,容易把一些复杂的、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问题简单化为一种善恶的二元对立。这种偏激和片面的情绪化和青春期的焦虑的投射往往使得有些年轻人流于通过匿名的跟帖和博客即兴地发言,随意对于其实距离他相当遥远,他自己并不了解的事情随意猜测,随意发表激情的意见。另一方面,有些市场化的媒体有其经营的巨大的压力和面临剧烈的竞争,难免有时未必能够严守新闻的真实性的原则,而依靠对于新闻的耸动性的编排和未必客观的激烈的分析迎合公众的情绪,一些时评也往往仅仅以情绪的宣泄为能事,肆意夸大和随意进行过度引申。一些偶然性的并不具有多大的普遍意义的事情往往被夸大、引申和扭曲。这样所造成的是对于一些事件的真相往往难以厘清,给公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有时甚至已经有了全面的信息,往往还难以扭转公众的印象。这是“放大效应”容易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因此,我们对于“放大效应”的复杂的后果应该有清醒、客观、理性的认识,既要充分地肯定它的积极的效果,也要看到它的负面的因素。同时,政府和权威部门加强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准确地发布真实全面的信息,则是在今天的“放大效应”存在的条件下面对一些“事件”的必要的措施。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