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看女排出场

张颐武

 

   昨天晚上,我一直在看着电视屏幕上直播的中国女排对委内瑞拉的比赛。当然,由于实力相差颇远,所以比赛并不精彩。但看到女排的比赛还是让我有一种沧桑之感,特别是这次转播的解说员居然是宋世雄,当年他那连珠炮一样的声音和慷慨的语言风格都是我们青春时代的一部分。

他依然宝刀不老,还在解说今天的奥运会了。这就让我好像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欣悦,也有一点时光倒流的感慨。宋世雄的声音当然显得极为饱满和充沛,好像有点缺少“留白”。可能年轻的朋友未必能体会这种风格的妙处,但当年我们在观看女排的比赛的电视转播的时候,没有这滔滔不绝好像就不起劲,没有他的慷慨激扬,我们好像就难以真正感受到赛场的氛围。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我们大家的心情都有对于女排的期待,我们内心里也有一股激情在。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当时电视并不普及,我们大家都是聚集在集体宿舍的一间公用的活动室里看电视的。如果没有他的激动的解说,我们在那个九英寸的黑白电视屏幕上也还真的看不清其中的奥妙。这次宋世雄复出解说,正好让年轻人也体验一下当年的激情岁月,其实也是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温。宋世雄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他经历过当年女排的辉煌,也经历过女排的衰落。他本人就足以见证这段历史了。而在他旁边做评论的就是当年老女排的陈招娣。这两个人一下子就把老女排和新女排接在了一起。看着陈忠和的新女排,想想当年的老女排,三十年的岁月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是弥足珍贵的。

当年我们在大学里都是老女排和老男排的拥趸,他们当时带来的是一股清新的空气。大家的生活也还是相当单调的,但运动的迷恋其实是青春的标志。我还记得当年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个著名的关于“运动衣”的节目,就是把运动衣当作生活开放的标志,当作突破刻板的生活,走向开放的标志来看的。突破蓝制服,穿上运动衣就已经是生活发生巨变的标志了。那时刚刚打到四人帮。整个国家都弥漫着一股百废待兴的氛围。当时的女排其实就是这股清新的新的氛围的代表。他们一下子得了“三连冠”,让我们都非常激动。当时张暖昕导演拍了一部电影叫《沙鸥》,就是讲女排的奋斗故事。其中的女主角就是一个排球运动员,好像叫常姗姗。里面有句名言叫做“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很有一股发挥个人的能力,追求新的梦想的气势;当然其中也表现了奋斗的艰难和精神的痛苦,但这些都和电影里那股急切地走向未来,奔向新的世界的激情相呼应。

当时有排球比赛,我们都会早早坐到那间空气混浊,人挤人的活动室里,等着看比赛。女排当时是得了世界冠军的,当然是不得了的。男排当年虽然没有得世界冠军,但当年有一位戴廷斌教练带着汪嘉伟等一帮球员也打得不错,但他们好像运气不佳,也可能是水平还达不到,或者世界男子排球的一般水平比起女子来要高的多,所以战绩比起女排来就差得多了。但提出“振兴中华”这一八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口号的那次,其实是为了庆祝男排的胜利。当时我们在看男排和韩国的比赛,一开始就是连输两局,第三局中国队扳回一局,到了第四局,正在胶着状态,电视转播说买的时段已到,不能转播了。大家都带着悬念开始拿出当时颇为普及的半导体收音机,听到了中国男排胜利的消息。于是开始兴奋异常地庆祝。于是乎“振兴中华”的口号就是在庆祝的欢聚中提出来的。但女排毕竟比男排成绩好,所以当然就把这个口号用在女排身上了。当年的郎平、张蓉芳、周晓兰、孙晋芳、梁艳等等都是大学生的偶像。记得他们到北大来的时候,我的许多同学都到操场去看,挤来挤去地争取得到他们的签名。更有一首歌,将所有女排队员的名字都放了进去,当时也还传唱一时。最近重新播出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其实也寄托了一代中国人的排球情怀。所以,在我们那个青春时代,排球是“中国梦”的象征。我们受到女排的激励其实是非常深的。刚刚开放,大家看到 了我们的物质水平真的很低,知道了中国落后的时候,确实非常需要一种精神的激励。而女排当年就给了我们这种激励。这激励和当年我们爱看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那句“人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垮的”的名句正相契合。后来女排在八十年代后期衰落。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败绩的场面,其实也给了我们深深的感慨。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郎平回来当教练的时候,我看到了她旁边那个叫陈忠和的助理教练,有一种平和和机敏的表情。曾经和我的妻子说过此人了不起。那时候陈实在还没有名气,我的感觉也毫无具体的事实的根据。但后来的故事居然让我的莫名其妙的感觉变成了真实。而郎平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个有国际性的教练。郎平的故事里其实象征了“中国梦”那种奋斗的精神和八十年代的人的那种顽强和坚持。女排的故事里有太多我们自己的成长的经验,所以宋世雄和女排都是我们这一代人青春岁月的一部分。

我期望能够看到一场郎平带的美国队和陈忠和的中国队的女排决赛。还是有宋世雄那激越的声音的陪伴,我知道这会是我在北京奥运会上看到的最为美好的比赛。因为它会让我最深地感觉到我们的这个国家和我们自己的成长,感受到岁月的沧桑的同时体会世界的变化。

 

(本文独家提供新浪博客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