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向失败者致敬:举重和柔道的意蕴

张颐武

 

现在比赛已经全面展开,好几个台转播不同的比赛,有点眼花缭乱之感,换一换台就过去好几分钟了。但我觉得最为感动的是举重和柔道。这些比赛平时不是社会的焦点,大家的关注度很低,这些运动员平时只是在默默地训练,未必有机会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也没有多少机会被人们热议。他们没有像姚明或者刘翔那样成为公众心目中的的偶像,虽然早已就一览众山小,但却没有被大家所敬仰,被媒体的聚光灯随时追随。只有在这个瞬间被世界瞩目。这样的感觉让我有一点感慨。

比如那个妈妈柔道冠军冼东妹和那个举重英雄陈陈艳青,其实当年雅典奥运会上就得过一块金牌,早已是辉煌过,但我却对她们的名字还是陌生,大家当时一定也为这两块金牌欢呼过,他们的金牌背后的故事也一定非常精彩,但他们依然不是媒体的焦点,也产生不了多少巨大的轰动效应。他们同样光辉,同样辉煌,同样付出了努力,同样登上了人生的巅峰,同样创造了生命的辉煌,却并没有机会在这个媒体社会里获得更多的传播,而没有传播,也就没有了被众人深入认识的机会,他们在他们自己的领域中其实早就扬名立万,青史留名,却还是难以被圈子以外的人认识。但他们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有和刘翔或者姚明一样的付出和努力,但人生有时候并不全是一样的。他们等待、积蓄力量、忍受一切痛苦和艰难,可能就是在等待这样一个时刻,让自己的生命有发光的时刻,在站在领奖台最高处的那一刻,他们就是我们的英雄。

当然,冼东妹或者张湘祥、陈艳青还是很幸运的,他们依然有机会在世界的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为光辉的一面,他们的艰苦和寂寞仍然得到了回报。但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连这样的展现的机会都没有,或者在这样的机会的面前没有能够获得成功,他们的付出没有机会得到报偿。

我看到和张湘祥一起比赛的一位哥伦比亚的选手,他上场后也和各位选手一样庄重和一样严肃,但在开始向上举那巨大的杠铃的一刻,却莫名其妙地右手一滑,杠铃滑落。接着他显然没有办法克服这样的右手的奇怪的状态,总是难逃这样一滑,电视摄像机的镜头其实是相当残酷的,它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在后面休息室中他努力想让自己平静下来和试图让他的右手听话的艰难的努力。而他的教练和助手也是一派焦灼,他们也感到焦急,也有一点惶惑和不安,他们在担心他,也在担心着自己,因为他就是他们的代表,他的成败其实是他们共同的事业的成败,也是他们的生活的意义所在。他现在其实是代表他们去比赛的。但他最终没有克服自己右手的奇怪的一滑。这成了他的魔咒,成了他过不去的坎儿。这使得他最终没有了成绩。我看到他在大声地哭泣,难过得丧失了一切理智。四年来的努力付诸东流,人生的残酷莫过于此。他站在了赛场上,却无奈地失败了。他可能付出的和那些成功者一样多,但现在他们却没有办法在这个时刻经历考验,创造辉煌,而只能黯淡地结束自己的奥林匹克之旅。我想,在开幕式的那一刻,他一定有一个 取得胜利或者得到名次的愿望,最起码也会有一个在奥运赛场上留下一个不论如何的成绩,但今天他仅仅留下了一片空白。生命在这里确实显得很无奈,付出的和得到的不成正比的感慨,没有抓住人生的机会的感伤,期待的理想的失落,这一切在他的眼神里表露无遗。的确让人觉得难过。

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看来,这样的失败的痛苦是常常能够体会的。像那些“高处不胜寒”“一览众山小”的英雄的体验,对于我们来说其实相当遥远。我们可能胜利过,但我们也有的时候会像这位哥伦比亚的选手一样,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右手,无论如何不能跨过人生的某些障碍,但在这种时候,我们还得挺住,还得坚持。人生的路很长,我们在自己的旅程中都会遇到一些过不去的坎因为人们会理解同情我们,会为我们不平或者表示尊重,但我们真正的内心的痛苦其实还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深深地体验。我们还是不得不靠自己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连李宁这样当年的洛杉矶为中国赢得了这么大的荣誉的人,在汉城失利之后的痛苦他自己就讲过。他也有很深的感慨和无奈。他都是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人呢。但他的坚韧之处在于他能够在另外的领域中获得成功,他是人生的强者。我们也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只有看的开一点,只有擦掉泪水,再度前行吧。赛场上的奋斗其实是人生的奋斗的浓缩,短短的一瞬间其实是我们整个的人生的一个象征。这里的成功和失败,这里的希望和挑战都一如我们的人生。我愿意在向胜利者欢呼的同时向失败者致敬,正是你们其实让我们感受生命更深的意义。

(本文独家提供新浪博客刊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