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女子体操金牌:展现体育之美

张颐武

 

看比赛,现在好像有点渐入佳境。感受这难得一遇的奥运的氛围,其实是一种享受,让我们超脱出我们自己忙碌的生活和摆脱不开的种种束缚,奥运的重要性让我们有了一个机会从必然的人生压力中解放出来,有了一种非常充分的理由让我们获得“浮生难得半日闲”的那“半日闲”。因为如果平常这样放松自己就多少有点不好意思,觉得有不务正业的惭愧。但现在终于可以理所当然地坐在电视机前面,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百年梦圆,还不能好好享受一下吗?当然应该放下那些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去感受一下参与历史的感觉。同时,我们要向所有坚持自己的岗位,付出了辛劳的人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些美好的比赛。

当然,还是有许多摆脱不了的事情需要去做。昨天到上海,今天上午在上海书展做了有关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的一个演讲。其中就以这次的奥运会作为我演讲的开篇,我的感慨是如果没有三十年中国人民含辛茹苦的奋斗,不可能有今天我们在北京看到的这些比赛。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对于我们走过的道路做更为认真的梳理,对于三十年的文化记忆有更为细致和更为清晰的回溯。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新的高度之上,是不能忘记过往的历史的三十年的历史给了我们能量,让我们能够在全球的舞台上看看中国的魅力。这个演讲是和我们的读者一起分享我的思考,也为今天开幕的上海书展做一点贡献。书展现场人山人海,显得非常热闹。奥运热和对于书籍的热爱并不矛盾。

在今天我觉得最应该祝贺的女子体操的团体冠军。这是中国女子体操的巨大的突破。由于前两天我看到女子体操预赛的时候,中国队似乎不尽如人意。我其实最想看的就是这场比赛,期望他们有好的结果。但是遗憾的是我的演讲和这场比赛的时间正相重合。没有机会看到实况转播。直到下午在上海机场等候登机回京时,才在网上看到了一些比赛的情况,也认真看了一些视频。我确实觉得这些中国的运动员在这个时刻展现了体育之美,他们向人类极限冲击的方向不仅仅是“更高、更快、更强”,而且还有“更美”这一项。这里的境界是将人的身体的协调和舒展达到了极限,也用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感受人类的身体的所可以展现的境界。我一直有一个相当莫名其妙的想法,觉得体操其实和现代舞有一点共同共同之处,它们都不像传统的舞蹈一样表达一种明确的意义,而是以一种相对抽象的动作去展现人的身体的可塑性,让身体本身展现自己的意义,体现了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无限的可能性。它并不刻意地表现某种直接的意义,也就是这是没有所指的能指,但身体本身所达到了极限却对于人们充满了启示。

当然昨天的男子体操的冠军也是重要的,但我却对于女子体操的队伍有另一层的了解,所以,看到这些小姑娘的名字和他们的欢笑的面孔,我的心情也非常兴奋。我是在奥运会的官方纪录片《筑梦2008》里面看到了今天夺冠队伍中的江钰源和邓琳琳的成长的历史,这里还有一位没有机会出现在奥运赛场上的小运动员乃若愚,她由于受伤不幸地错失了比赛的机会。这个电影对于三个小姑娘的成长做了细致的记录。为了准备2008年的奥运会,这些小姑娘被选拔出来进行训练,他们在一大堆的复杂的器械上训练,艰苦地忍耐着单调的重复,坚持着为了未来的那一天。而那个严厉的男教练看起来面色阴沉,表情严厉。没有一丝笑容,眼光也格外严峻。我想,青春期的少年的自制力当然是不强的,心理也是脆弱的,所以这种严厉其实也是必须的,一个人要想极限挑战,就必须忍受艰苦的考验才能成才。但到了江钰源出国参赛的时候这位教练没有机会跟去,他拿出了一张纸,上面全是各种注意事项。这个时候他的眼睛里有了一丝关爱的表情。他虽然严厉,确也有一个父亲般的关爱在。

三个小姑娘相濡以沫,为了2008的理想而奋斗着,但乃若愚不幸地受了伤。她没有机会参加2008年的奥运会了,她只有在电视里看她的队友们比赛了。我能够想像这个小姑娘的伤心和难过。但我也知道生命本身就有这样的考验,人生的赛程很长很长。电影到2008年初就结束了,最后有一段字幕说江钰源和邓琳琳还在为奥运会而努力,乃若愚也还希望能恢复训练。

现在江钰源和邓琳琳已经站到了领奖台上,我觉得也是代表着这个叫乃若愚的女孩实现了她的愿望。中国女子体操队得到这个冠军的时候,其实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这个时刻努力着。他们没有机会站在聚光灯下,但这里的光荣其实有他们的心血。这里其实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美丽的一面,当然这美丽里也会有忧愁和感伤,但这所有的一切都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对于人类的未来有更多的期待。

 

(本文提供新浪博客独家使用,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