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网络文学的活力

张颐武

 

最近,我参加了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的“原创网络文学优秀作品评选”,在这次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到了网络文学所具有的活力。网络文学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力,给了文学新的空间和可能性,也给了文学新的读者和新的面貌,也使得互联网这一新媒体在创造新的文学潮流方面展现了自己的生命力。十年的时间,网络文学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已经形成。到了今天,没有任何人可以忽视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了。

网络文学其实从互联网开始出现的普及的时候起就已经出现。虽然当时就有人对于网络文学寄予期望,认为网络可能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写作,也就是是许多人共同在网上完成一部作品。但当时的网络文学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纸面文学的延伸。由于网络文学的发表没有门槛,也没有出版社的编辑和出版和发行的整个程序,只要热爱写作,就可以在网上发表作品直接和读者见面。这种便捷灵活的发表方式当时吸引了一些作者将他们的作品贴在网上。这些作品基本上没有超出一般传统纸面出版的文学作品的范围。往往是一些还未成名的作者将自己的作品放在网上,期望一面吸引网上的人气,一面也吸引传统的纸面文学的出版者的关注。但到了今天,一方面网络文学已经出现了自己的一些新的形态,许多这种新的形态已经被传统纸面文学的出版者和读者所接受,另一方面,传统的作家也开始在网络中尝试发表自己的作品。网上阅读文学作品开始和纸上阅读并驾齐驱,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文学阅读的新的形态。今天的网络文学一面依托专业的文学网站,这些网站发表的作品已经有相当的数量,其中不少网站的读者群相对稳定,读者在其中不断发现不少好的作品,引起流行的风潮。另一面则是重要的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也在发表文学作品,也吸引了不少读者。当年一些理论家设想的大家共同在网上创作的实践并没有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写作仍然是一种个体性的创作活动。但网络写作和网络阅读已经构成了文学的新的形态。

这些新的形态是和网络文学的读者的构成紧密联系的。网络阅读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读者,他们的阅读趣味实际上支配着网络文学的走向。于是网络文学就天然地具有“80后”和“90后”的文化烙印。他们的没有历史重负,更注重表现自我的想象力和个体的生命的细微的感受。网络文学的潮流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玄幻、穿越等想像力高度发展的作品为中心的写作趋向。这种作品往往重视天马行空式的想像的自由奔涌和奇幻的传奇的故事。这样的文学类型由于中国二十世纪历史中现实问题的紧迫和严峻而没有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并不发达。但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是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初入职场的年轻白领的生活为题材,表现青少年所遇到的成长和心理等问题的类型。这些作品立足于当下青少年的新的生活经验,注重表现新的日常生活的感受。这两类作品其实都提供了我们过去很少接触的新的表现的空间的展现。最近,一些传统的纸面文学的作家也在尝试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而网络的阅读也已经呈现了更加丰富的面貌。

从目前的状况看,传统的纸面文学的出版已经出现深刻的分化。青少年写作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文学阅读的主流,青少年读者实际上已经成为虚构类的畅销书的最为主要的受众。而我们所习见的“纯文学’的写作也有着自己小众化的读者的群体,一些已经成名的作家在这一市场中也有很稳定的受众。两者的读者群体相对稳定,受到认可和欢迎的作家也相对稳定。两个不同的读者群体之间目前还缺少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两种文学也还没有充分的融合。青少年读者的阅读生活和成年的文学爱好者之间的差异在扩大,这就形成了两条独立延伸的平行线。但网络文学的兴旺显然为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可能。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发展为一些文学的新的类型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不少现在受到欢迎的以青少年为受众的纸面文学作品都来自网络上受到欢迎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往往通过网络的发表让传统的出版社认识到它的市场的潜力和文学的价值而获得出版并受到欢迎。同时,由于传统的纸面出版的”小众化”的“纯文学”的市场已经显示了现实的局限性,不少曾经活跃的纸面文学的作家的作品或出版遇到困难,或出版后难以受到读者的反馈,这些作家也尝试在网络上发表作品来赢得更多的读者。从这样的情况看来,网络文学的空间在进一步扩大,它在公众阅读中所占的份额也在扩大。当然网络文学也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存在靠耸动的题材招徕读者的未必良好的趣味。这些都是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状况。但无论如何,网络的发展所造成的文学格局的变化和阅读生活的变化应该引起充分的关注和认真的探究。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