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学生就业的现实与理想

张颐武

 

最近,社会和媒体开始关切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不少不少国际媒体也对于这一问题有相当的关切,相继对此进行了报道,这其实反映了这一问题所具有相当重要的性质。

在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刻,这一问题确实具有相当的严峻性。大学生的就业其实是关系到世界上最大的大学生群体和他们背后的家庭的重要问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具有高度的意义。它不仅仅牵涉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状态,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中国的平稳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也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供应链。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和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的挑战和问题息息相关,有和世界各国现在面临的就业问题相一致的特点,也有中国社会和大学生的自身的独特的问题。

由于全球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关切,各国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不足的状况。这是共同的问题。从中国来看,在一些年以前,大学生就业是由国家“包”起来的,这种“包”分配,既是当时大学生数量较少,属于稀缺人力资源的结果;也是计划经济所留下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的优势在于大学生都可以有就业的机会,但问题是就业的灵活性严重不足。“包”下来就会要求大学生“服从分配”,忽视了个人的选择和要求,也难以人尽其才,让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单位和个人难以“双向选择”,社会也严重缺少活力。而且随着中国社会本身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过去的“包”分配当然已经无法适应,所以,这些年来的改革其实就是在期望扩大就业的灵活性,让市场提供就业的机会。在大学扩招的环境下,大学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教育,受到这种教育已经较为容易,大学生也就不再被简单地视为社会精英。而家庭和大学生本身对于自己受到高等教育后的期望值仍然很高。同时,这种很高的就业期望又是和传统的“包”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有关的,中国家庭和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要求往往还集中在在政府部门、国企和事业单位。对于私营部门或者自己创业等往往并不感兴趣。前几年被媒体炒作的大学生“卖肉”等新闻,其实就显示了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实际上已经急剧增多,就业市场实际上难以按照过去的观念提供充分的大学生认为理想的职位。而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对于就业却还保持着过去人数较少时的期望值,就难免造成相当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严重地表现了出来。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殊的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在社会已经越来越灵活的时候,大学生就业的缺少灵活性就是中国社会面对的问题。一些国际媒体认为中国大学生与从高中时代就习惯打工、求职的西方国家学生相比,“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显得缓慢而生涩”,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状况而下的判断。

在前些年经济发展得顺利的时候,政府部门和处于在较为快速的发展的过程中的企业,吸纳大学生比较容易。大学生自己也相对较有自信心,虽然找到理想的职业从来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由于整体经济状况的良好,家庭和大学生个人都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相当乐观的期待和憧憬,对于暂时的就业困难往往并不非常焦虑,反而可以有耐心寻找和等待机会或者尝试创业。大学生本人和家庭的承受力也还较强。因此,这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虽然一直是社会的焦点,但也还相对平顺。但当下经济面临挑战,大学生对于前途的忧虑增大,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找到一些较为安稳的职业。而经济环境的变化又使得这样的工作相当难以找到。同时家庭和个人的承受力其实也会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减弱。这就会加大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高度关切大学生的就业,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多多想办法为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排忧解难应该是社会的责任。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理想的工作是每个人都期待的,但这种理想的工作其实不可能仅仅要求社会或政府来安排,还是需要大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认清现实的条件,增强适应社会需要的本领,用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创造美好的前途。其实,中国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到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进程还远远没有完结,中国社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其实还是远远多于其他的国家的。社会无疑应该给大学生更多的关爱,但大学生也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多的灵活性来适应社会的要求。在要求社会给你提供机会的时候,也要问一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既要让社会关心每一个大学生的未来,也应该听到社会对于今天大学生能力和水准的抱怨;既要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期望,也要让他们现实地看到就业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既要让他们有必要的保障,也要让他们在全球的竞争之中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的美好的未来既需要社会的努力,更需要自己的奋斗。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