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郑重而成熟地面对历史的伤痛

张颐武

    

最近,关于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兽首和厦门收藏家拍卖成功后不付款的举动,引发了社会的高度的关注,其所涉及的伦理和价值方面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这里,圆明园兽首显然并不是一般的文物,其文物价值和文化意义仅仅是国人关注的一个方面。这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当然也相当重要,但中国流失文物中有许多可能就其文物和文化价值而言可以和兽首相比拟,甚至更高。但圆明园兽首却积淀着中华民族在一百多年来所承担的刻骨铭心的创伤的记忆,它所涉及的是中国历史中一段痛苦和屈辱的经验,也涉及到西方曾经有过的对于中国的掠夺和欺辱的过去。它是近代以来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中国,中国的主权已不完整,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尊严受到践踏的历史的一个部分,也是过去西方的殖民主义的扩张和掠夺的历史的一个部分。“圆明园”在这里其实不仅仅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而且是中国人的现代的民族情感和认同的重要的象征。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争取中国的民族尊严的过程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关键的部分。因此,中国人不仅仅是看重圆明园兽首的文物和文化的价值,而且也把它作为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中的深刻悲情的一部分。

兽首的拍卖和一些相关人士的言行,其实是无视殖民主义的历史罪责,轻视一个民族的惨痛的历史记忆和人类的共同的价值的的举动。因此,世界在这里需要听到中国人民的声音,应该了解过去的屈辱历史所留下的创伤。对于这次拍卖的谴责和抗议,有着自己的无可争议的道义上的正当性和历史的必然性。世界应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留给中国人民的创伤的记忆,也应该了解圆明园和它所流失的文物所具有的高度的象征意义。尊重和倾听中国人的声音,让中国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被充分地了解。这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多样性的尊重,而且是人类对于公正和道义的共同的追求的一部分。兽首的拍卖其实是试图将一段不公正的历史合法化,将过去的掠夺和伤害合法化。这当然是不可接受的。在这里,中国人的痛苦的创伤记忆,不仅仅属于中国,而且是人类共同的痛苦。这种拍卖甚至利用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创伤记忆来抬高价格从中牟利的举动所伤害的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情感和认同,其实也是对于人类的共同的尊严的伤害。正视兽首拍卖所造成的对于人类价值和伦理的伤害,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种“在商言商”的商业行为,其实是理所当然的。在法律和商业层面的问题和在伦理和道义层面上的问题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西方社会需要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对此的正当的反应。

对于厦门收藏家的举动,作为一个个人的选择,这个行为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当然公众和媒体会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观察。一些人认为讨还国宝不应该采用这样的方式,中国人可以选择更加堂堂正正的方式。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可以理解和赞赏的举动。这两种意见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我以为,作为个体,收藏家基于义愤采取这样的举动,有其自己可以理解的方面。我们也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和由此所需要承担的后果。但这样的行为却难免让一个民族的伤痛被是否尊重商业规则的讨论所冲淡,让“以恶制恶”的说法模糊了此事的焦点,让有关个人的突兀的行为的观察和讨论含混了事情的本质和关键之所在。

在今天,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已经让中国有了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力量和影响,中国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尊重。中国人民和社会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影响让自己的声音被世界听到,让公正和道义在世界上得到更多的理解。是否有必要让一个个人对一个对于中国人的历史记忆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采取这样的行动,这样的行动是否真正有益于中国的历史记忆被世界所了解,这样的行为是基于冲动还是基于成熟的、理性的思考,而由于这个行动所引起的中国内部的分歧的意见是否可能对于我们所争取的目标构成意想不到的影响,都需要我们审慎而客观地加以评估和探讨。在我看来,这次的拍卖事件在已经成为一个关乎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认同的相当重要的事件的时候,在其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焦点的时候,个体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其实可以更加郑重也更加成熟。因为,这个个体的选择会被媒体所“放大”,往往造成个体所难以把握和控制的结果,在这个时刻,没有更加充分的社会共识,没有理性而审慎的对于整个事件后果的评估,个人基于善良而美好的愿望而做的举动,其结果也是往往是难以意料的。

历史的伤痛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人都是重要的,我们对于自己的民族的感情也是真挚的,但作为一个大国的国民,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做出自己的行动的时候,也需要更多的郑重和成熟。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