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直面惨痛的历史记忆

张颐武

 

     最近,《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的公映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引发公众的深切的关注和认真的探讨,人们在探讨和思考这两部影片的成败得失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人面对二十世纪的历史记忆的态度。两部电影所激起的中国观众的情感的认同和精神的升华的力量是弥足珍贵的,当然中国人在面对历史时所具有的对于同胞的生命的无限的关爱和对于人类的共同情感的珍重也足以让人感动。因此,这两部电影关注的焦点才值得今天的我们深入思考。正是由于中国今天的和平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才让我们有了正视历史的痛苦,抚平历史的伤口的真正的契机,也会让我们的历史意识更加成熟。

南京浩劫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惨痛的历史记忆,也是人类的痛苦的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在现代中国,这一惨痛的记忆当然一直处于中国民族记忆的重要的位置,但由于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太过于沉重,中国人在自己的民族悲情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化解,中国还处在贫弱状态下和面临严峻的挑战的时刻,我们往往并不刻意地揭开历史的伤痛,而是将自身的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作为自身文化的主题。这其实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此我们的文艺作品往往确实需要在艰难的环境中让人们有乐观的精神和自信的力量,同时强调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足以抵御外侮。因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在以往的文艺作品中的表现较少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意味着伤痛对于中国人并不沉痛,反而可以感受到伤痛记忆的深刻性。正是由于伤痛太过于沉重,所以它变得更为珍重地深深的埋在心底。正是由于今天中国的发展,让我们有了能够更加自信和自觉地思考历史的条件,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的深沉的悲情和痛苦有了更加能够直面的历史的可能性。因此,在今天这两部电影能够得到公众的高度的关切其实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也是中国在新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条件下的发展的结果。

这两部电影的表现都具有相当的力度,而其角度也有所侧重。《南京!南京!》所着力的是中国的伤痛的深度和在历史现场的惨绝人寰的悲剧的强度,而《拉贝日记》则通过德国人拉贝的经历强调人类的共同的关怀和感情对于惨痛的历史的超越和拯救。《南京!南京!》所凸显的是在中国的惨痛的受难中的无助和痛苦以及对于生命的原初的感情,以及中日两个民族的复杂的纠结。《拉贝日记》则从一个民族战争的第三人的角度对于凸显了中国人所具有的道义和良心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共同情感的超越性的力量。这两部电影都揭示了受难的中国所具有的道义上的正义性和南京浩劫对于人类的价值和灵魂的伤害,都具有意义和价值。

在艺术表现上,《南京!南京!》对于惨痛的过程的表现的程度可能过于强烈,对于绝望和痛苦的揭示可能过于强化,以至于难以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感情的出口,让我们往往感到过度的压抑和悲痛,以至于沉入黑暗中难以得到救赎和超越。这也能够让人感到震撼,但可能也使得表现的广度和人性的高度受到了意外的限制。我们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强烈的责任和精神的真挚,但其对于观众心理的承受力的处理可能还有更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对于难以驾驭的复杂文化问题的思考的尝试是值得珍视的,也是力图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思考的艰苦努力,但在这样严峻的历史面前如何得到更为真切的思索和更为明澈的理解,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坚韧努力的课题。可能由于题材的复杂和宏大,也由于思考的范围的广大和牵涉的侧面的多样,使得年轻的创作团队表现了自身的努力和力量,同时也还有局限和困难。

《拉贝日记》则是从拉贝的角度对于人性和人类的痛苦有更为清晰也更为单纯的表述,对于历史伤痛和伤痛的超越都有更为清晰的表述,也从拉贝的视角给与了南京的惨剧一个人性的光辉的出口。这部电影一方面从人性的角度凸显了中国受难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中国的尊严和力量让人感动的情怀。当然其表现的角度也受到了拉贝这个特定人物的限制。   

这两部电影虽然制作者不同,但都为探索表现南京的浩劫和人类的二十世纪的命运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可能。

这两部电影的出现其实使得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中国人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伤痛的同时,看到中国的现代化的历史是无罪的,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的奋斗史是承受了人类的苦难,而从来也没有奴役和欺负他人的历史。中国人的自强不息的奋斗从不是为了欺负他人,而是为了超越苦难的命运,这就有其历史的正当性。中国人的现代历史从来没有给其他民族带来痛苦而是承担了人类的痛苦。这可以让世界和我们自己对于中国的过去和今天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的同时,感受到中国现代历史的正义性,也给中国的今天的发展和复兴提供了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深度,为中国和人类的今天提供更多的历史的参照。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