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一个多月前写的一篇文章,觉得还有意思。特别是关于简体和繁体字的争议的看法值得贴在这里,请大家指教。

 

汉字节”值得倡导

张颐武

 

最近,有论者在《北京晚报》倡导“汉字节”,我以为这确实是个好的建议,无论叫“汉字节”还是“汉字日”,这种对于中国和东亚的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都有其重要的意义。汉字,当然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遗产,也是今天还活在我们中间的书写的方式。它既有历史的传承和延续的意义,也有当下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征,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特的书写的方式,它也对于中华文化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是东亚各国人民共同对于人类文化的贡献,是人类的文化的多样性的宝贵的一部分。今天,中华文化面临着“走出去”的重要的课题,也面临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本土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的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对于自己的书写方式汉字的珍重和爱惜,也需要我们对于汉字的历史和沿革有更多的了解。汉字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我们的生命的表达的方式。因此,对于汉字文化的宣传和对于中国式的书写方式的倡导依然是守候自己的文化记忆的同时创造自己的文化的新的未来的需要。

这里,“汉字日”或者“汉字节”既是知识的传播,也有相当的实践性。随着电脑的普及,过去人们常说的“字是出面宝”,也就是通过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他的性情和修养的传统的书写已经面临着实用性的巨大的挑战。汉字的书写开始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虽然还使用汉字,但传统的书写工具和传统的书写方式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汉字在现代以来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的变革。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这次变革在整个二十世纪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于书写的理解,也使得书法艺术变为了毛笔存在的理由。毛笔退出了日常生活。一次就是电脑的普及,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这使得笔开始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淡化。两次变革都带来了汉字书写方式的改变,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的变化。写字的传统的境界受到了冲击。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我们书写文化的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汉字节‘可以让我们体验和了解传统的书写方式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汉字当然也经历了简化字的变化。最近,对于“简化字”的争议相当热烈。但其实汉字的简化也是历史的趋势。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在现代以来的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的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因此,简化字也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现代中国的值得珍重的重要的文化资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不能一笔抹煞。同时在文字的电子输入中,繁简转换也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障碍、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其实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的不同的方面。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使用简化字,在诸如古籍和文献的整理和书法艺术等特殊的领域里给与繁体字空间,让一般人能够“识繁用简”,其实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合理的路径。简化字当然也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汉字历史发展的一个部分,我们既要高度尊重传统的繁体字具有的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功能和作用,也要高度尊重简化字的现实的功能和已经形成的现代的传统。其实,今天主张废除简化字的意见,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理由和思考,但其实是对于这样的历史脉络缺少必要的了解导致的文化焦虑的结果。因此,“汉字节”也会让人们对于汉字发展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对于汉字文化的独特的价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珍重中华文化的传统的同时,对于现代中国的先驱者普及文化、发展文化的努力也有更多的理解。

当然,“汉字节”的重要的意义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的创造,了解东亚各国人民对于汉字文化的重要的贡献。让世界认识到,汉字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的资源,也是东亚各国文化的宝贵的资源。以一个“汉字节”或者“汉字日”的方式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是今天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对于人类共同文化做出贡献的一部分。

我以为,在“世界阅读日”的活动中,添加来自中国文化的“汉字日”的内容,确实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会让我们在热爱阅读的同时,也热爱我们自己的书写方式好表达方式,热爱我们的母语和文字。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