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经典,还需要直接接触

张颐武

 

 

经典如何在当下急剧变化的日常生活中起作用,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在今天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变化剧烈的时代,人们都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经典对于我们精神的滋养和对于提高我们的境界和修养的重要的作用。经典是在漫长的历史中所积淀的人类文化的结晶,又是人类的不同文化所创造的共同的瑰宝。它一是经过了时间的磨洗而益发显示出恒久的价值的那些真正的精品,是通过了时间这块伟大的试金石的检验而存留下来的不朽的文化的遗产;二是它是跨越了空间和文化的差异而成为人类的共同性的价值和精神的最集中的体现,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最好的展现。经典一方面给我们诸多人生的启悟,让我们获得应对复杂人生的方法的同时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通过它得到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具体的待人接物的方法。另一方面则给我们诸多美的享受,让我们品味人生的丰富和多样,感受生命本身具有的感性的魅力。经典一面启悟我们如何生活,如何看世界,另一面则让我们有更好的趣味和品味,让我们的人生有更丰富和更有趣的体验。经典在让我们升华的同时也让我们丰富。

但在当下,我们可以发现人们面对经典时的困扰:一方面是人们随着中国的高速的经济成长和物质生活的丰裕,确实已经感受到了生命的扁平化和过度的物质化所带来的精神方面的困扰和焦虑,人们感到自己的精神需要更多的经典的滋养和更多的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感悟,对于经典的阅读有需要和渴望,期望经典能够给予自己充实而丰满的人生体验;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网络文化和电子媒体的丰富性正使我们经历着巨大的信息爆炸,我们会发现自己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难以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八卦、奇闻和各种千奇百怪的趣事所形成的“零散化”和“碎片化”的信息的接受使得我们难以持续地关注经典的传承。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在各种各样的丰富而诱人的文化潮流和时尚之中,被一种“流”状的文化的片段所吸引,难以持续地关注和宁静地体验经典之美之纯。这种反差就出现在我们对于经典的渴望和我们无法持续地关切经典之间。漂浮在人生表面的五颜六色的文化的“万花筒”常常会让经典难以在我们面前呈现。我们常常在正统的学校教育之后就难以在生活中接触和品味经典,难以有机会感受经典的魅力了。当下的人生的忙碌和凌乱也让我们找不到机会从经典中体验和感受更多的东西。我们往往容易随波逐流,被潮流和时尚所裹挟而失掉了判断能力。可以说,我们接触经典的可能在今天并不少,但我们真正接触经典的机会并不多。而缺少真正的经典阅读会使我们的人生“空心化”。让我们在物质和欲望中失掉人生的主心骨,失掉对于事物的基本的判断力和基本价值的持守。今天人们可以说都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当一些诠释经典的著作出现时,我们都很兴奋,但经典仍然需要有经验的、丰富而又意义的诠释,这种诠释既不是简单的消极的注经,但也不是同样简单地庸俗地理解经典,将其片面化。

最近,诸如王蒙先生解读“老子”“庄子”或者重庆出版社《读点经典》。都是是将经典活化的最为直接的努力。这些都能都能够切实地介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容易进入经典的世界。它不是让经典仅仅是高头讲章,鸿篇巨制,显得高不可攀;而是让经典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可感,十分切合实际。经典通过这样的路径被活化了。这里的经典的概念也不仅仅是我们常常容易局限在其中的“国学”而已,而是中西古今一切值得读,有意思,能传承的文化经典都汇聚在一本小书之中,让当下的人们能够鼎尝一脔,体会人类的文化创造的精华,在片段的阅读中,感受中西古今的文化的高境界和大格局。每天只要用二十分钟精读几页,经过一段时间,我们自己就会和过去大有不同。这些经过考验的名篇名句和基本的知识都会让我们向上提升,让我们体验生命的丰富和宽广。让我们不会仅仅在眼皮底下的那一点小事中沉浸,而是由更丰富和完整的人生。但对于我们最重要的还是直接和经典接触,直接阅读经典的原文,让经典在我们心中变成我们内在的精神滋养。

   读经典,感受生命的丰富;阅人生,品味大千世界。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