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范冰冰、章子怡透露新的中国因素

张颐武

 

    最近有两件事引发了不少关注,一是范冰冰一袭“仙鹤装”露面戛纳电影节,引发了很大轰动轰动。虽然有不同意见的争议,但引起的热烈的反响显然说明了范冰冰这样一个几乎完全本土化的演员今天已经具有某种”走向世界“的意味。而这种走向世界不再是努力在国际电影市场打拼获得肯定,而是在中国获得承认就具有某种国际性的意义。这其实显示了中国内部的电影市场的巨大作用。二是章子怡主演的电影《最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部电影显然让章子怡重新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的多方关切。这对于在被相当一段时间被负面新闻困扰和媒体批评的章子怡是一个相当正面的消息。显然章子怡已经把事业的重点转到了国内。这两个事情看起来并无联系,但其实说明了中国电影演员原有的“走向世界”的模式有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种转变其实也喻示了中国内部的消费能力的影响力。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演员一直有一个强烈的走向世界的愿望。在80年代,人们感受了好莱坞的巨大影响力,也认为走向世界就是走向好莱坞。一面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的模式被视为全球文化产业的典范,另一面好莱坞电影的表意模式也被视为对人性有极为深入的体察。因此,华人在好莱坞的成功常被视为在全球的成功。而中国电影则仅仅是一个处于边缘的,局部性的文化形态。因此,中国演员走向好莱坞就是一个走向世界的标志。当时中国明星到美国成为时尚。当时中国的一线电影明星如陈冲、张瑜、龚雪等当时都纷纷前往美国。多数都没有在演艺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多数都湮灭无闻。早期的成功者如陈冲、邬君梅等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成果却不一定如意。这其实是和中国当时的综合实力有关的,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电影通过张艺谋和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而引起关注。这时巩俐的成功也引起了好莱坞的兴趣,巩俐在西方作为一个中国电影国际化演员的代表和周润发等一样在好莱坞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但巩俐等人也是神秘的东方的象征。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奥运会之前,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快速增长,中国的上升和西方对中国社会认知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特的东方古国和意识形态与西方不同的社会,而是一个快速崛起,全面卷入全球化进程之中的社会,它的变化的速度让人惊叹西方世界也开始正视中国发生的深刻的变化,一时间对于中国的发展的报道和分析十分丰富,过去的中国崩溃等说法开始衰微。而章子怡正好在这个时候闯进好莱坞,她的大胆、混不吝和抓住机会的勇气正在某一个层面表征了当时中国的新的形象。因此,她获得了金球奖的提名,也多次登上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封面。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在“新新中国”的一个代表性的符号。

但我们可以发现,章子怡之后,已经不再有像这样已经有一定影响的明星再期望闯好莱坞。这其实来自于当下的环境的变化,在奥运会和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的发展在全球的份量已经明确,已经无需再做张扬,而西方的不少舆论也开始对于中国的发展的现实状况感到焦虑和困扰,中国的崛起已经开始现实化。这时原有的章子怡式的形象其实已经完成了她的功能。而中国内部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大市场已经是全球的消费拉动的中心。中国的二三线或县城都在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的力量。中国电影电视也是全球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所以,范冰冰、姚晨、杨幂、李冰冰这样的明星已经不需要再向好莱坞寻求突破,现在是好莱坞在向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寻求机会。所以,明星们无论演艺的成功,还是现实的利益,都显然在中国内部就可以实现。而这又没有任何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障碍和困难,付出其实比起“跨文化”的努力来要少得多,但其实得到的可能更多。无论是国际的奢侈品大品牌的代言,还是国际电影节的邀请。其实在中国国内的发展和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国际影响力,因为现在世界都在开始着眼于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的现实影响和未来可能性。因此范冰冰戛纳的亮相和章子怡通过《最爱》的回归就都是显示了未来趋向的具有某种标志性的事情。所以当范冰冰一袭“仙鹤装”露面戛纳电影节,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引起的热烈的反响显然说明了中国内部的市场的巨大作用。章子怡式的“走向世界”可能难以再延续了。因为这样的方式的效率和路径现在都成为了问题。而像章子怡、陈冲或周润发等人回归华语电影的趋向也证实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中国的消费和市场的新发展,中国的“全国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全球化”的新的趋向。一方面是中国消费者开始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特别是8090后年轻人的消费能力的展开的潜力。另一方面是中国内地二三四线城市的繁荣和开始高速卷入新的消费进程。这使得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走向世界”就是“回归自身”,这个趋势会对中国的文化潮流,企业发展和社会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世界未来的某种投影。我们可以因小见大,从中得到启示。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