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百年孤独》看文学之变

张颐武

 

最近,《百年孤独》在中国再次出版,引来了一阵讨论。这一次是正式“授权版”,经过了著作权人的授权。对于没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来说,这部书仅仅是今天的新的“高雅”文化的“经典”,是有修养的人不可不备的名作。但我想未必有多少人认真地再读一遍这部书。但它的再次出版,让我们有了一个机会再度关切这部书的中国命运,关切这部书和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来说,这次的“授权版”仿佛让时光倒流,一下子让我回到了八十年代的青春岁月。今天马尔克斯的名字不过是经典的大作家,但在那个刚刚向世界开放的时刻却是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青年的导师。在八十年代初,西方的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在中国已经渐渐被了解,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过去视为世界文学主流的写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在西方已经并不那么主流。我们也期望有新的形式来改变当时中国文学的刻板作风,我们期望的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被人们更多地了解。但大家会发现模仿西方,其实不可能走向世界,因为你所认为的新形式、新视角其实早就是西方人烂熟于心的,当然也难于得到别人的承认,自己也会觉得无趣。而当时西方的发达社会的问题和境遇和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大有不同,难以直接借鉴。但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者也开始大量介绍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一个新词“魔幻现实主义”变得为当时带着对于世界的渴望专注地阅读各种外国文学杂志的中国的“文学青年”所熟知。1984年中文版的《百年孤独》出版,好像打开了一扇门,让当时深深地为我们自己的“落后”而痛苦的人找到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学的路径。而当时他的独特的形式感也让人震撼。开头的第一句就成了中国年轻的、渴望文学变革的作家和爱好者的最爱: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一句是一个巧妙的时间的预设,也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中国的“寻根文学”“实验文学”都从这里汲取了灵感。我自己当年还是一个本科生,就从这里开阔了眼界,对于文学有了不少新的理解。莫言就说过: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和马尔克斯搏斗。《百年孤独》更是文学青年人手一册。后来居然出了一种“百年孤独”品牌的白酒。足见它的影响力。那时中国并没有严格的版权概念,这也是历史条件使然,其实并不能责备翻译和出版者。那时候,我们其实对于世界非常隔膜,所以文学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而文学写作也成了我们了解自己的最重要的方式。

今天《百年孤独》出版了授权版,但其实文学的格局早已非复旧观。中国和近三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今天的大平台早就让让世界瞩目中国。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了解世界。但对于外部世界熟悉了,也就有了一份有了历练的成熟。我们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其实反而减低了。我们知道了,马尔克斯之类的“纯文学”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追逐风雅的中产阶层的“小众”追捧的时尚。在中国,过去是文学的全部的这类文学,也成了一种相对小众的”纯文学“。这种“纯文学”的一些也已经走向了“世界”,在西方的“纯文学”的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如莫言的小说,出版后不久就会有西方各国语言的译本,虽然销售力量不大,但也不可缺少。而在中国内部,“纯文学”也就是通过评奖偶尔为公众所了解。它也越来越变成了一种“小众化”,特殊的趣味。“文青”这个词和当年的文学青年其实有了相当的不同。当年的文学青年是青年中的一个广泛的群体,也是所有爱好中似乎最中心的爱好,但今天无数的娱乐、不同的阅读选择取代了这种爱好。“文青”就成了一种孤芳自赏、标新立异的标志。而一个庞大的虚构“小说”的市场把“纯文学”变成了它的一个旁支,而不是唯一。今天一方面有网络文学可供阅读,网上也发展了许多独特的文学类型,如玄幻、穿越等等。同时以郭敬明等人为代表的“青春文学”早就有了自己的相当巨大的受众。而诸如官场、商战、职场等类型也在纸面阅读之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纯文学”在现在其实就是八十年代文学实验的一些方法和写实主义的一种混合。在“60后”之后,纯文学不再出现重要的作家,许多年轻的写作者一显身手的空间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纯文学”更多的是一种怀旧,一种追念和一种现实的小众化的存在。中国的文学已经更像是其他市场社会中文学的常态了。无论如何,它就在那儿,但也不再是文化和生活的中心。

《百年孤独》终于获得了“授权”,但一个最微妙的悖论在于,它未经授权的时候,人们以最大的热情阅读它,它深刻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而“授权”到来之时,其实我们已经在缅怀它已经一去不复返的影响。小说的命运往往比小说本身还更有看头。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