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十年前的一篇文章,是民国的掌故,里面有历史惨烈和悲哀的一面。今天看也还有意味,贴在这里,请大家指教。

 

英雄无路

张颐武

   读史有时让人觉得慷慨,但似乎让人无奈的时候更多些。我们往往看到理想的追求得不到丰美的果实,天真和浪漫也往往成为历史的讽刺。历史不会如我们的意,也不会按照我们的想象变化,一厢情愿的事情往往最后是一塌糊涂,而歪打正着却原来是康庄大道,人生的不可思议之处的确太多太多。马克思有言:人往往想进这个房间,却进了那个房间。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读《文史资料选辑》二十八辑中有两篇有关杨虎城将军的回忆就让人有真正的无奈之感。这里的两篇文章,一是曾经任过新疆生产兵团参谋长的王根僧的回忆,他是杨虎城将军的老部下,目睹了杨将军被囚的经过。一是沈醉的回忆,涉及杨将军从被囚到被杀的全过程。沈醉原来是军统特务,后来以写回忆录出名。他的文笔的确生动,有小说家的笔法,但也有受到质疑的时候。如明星白杨和诗人绿原都曾经指出他写得不实,是自己发挥的。这大概是写得太多的缘故吧。

西安事变当然是中国现代史的大关节,张学良、杨虎城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中不可缺的关键人物。事变之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回南京,从此被囚。此后的西安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如东北军的内讧,人们所知不多。但张洁的小说《无字》中对这段历史有非常生动的描写,尽管这部小说主要不是写这件事的,但小说家的观察自有她的敏锐处。

   蒋介石在西安丢了面子,当然不会放得下,也就翻了脸。杨虎城不得不辞职到欧洲游历了几个月。但抗战很快开始,杨将军静极思动,发了两次电报给蒋介石要求回国,但没有回音。后来又给宋子文发电,请他代为请求,得到准许,于是乘船返国。王根僧是杨虎城的老部下们推出的欢迎代表,他的回忆是当时的日记,记载他从19371124日由西安飞到香港之后的经历。1126日,杨将军到达香港,住九龙半岛酒店。这时蒋有电报请杨将军到长沙找戴笠,由戴陪同到南昌见蒋。这其实不是什么好兆头。戴笠是干什么的,大家心里应该有数。这时宋子文也到了香港,同住半岛酒店。宋子文在蒋介石处的作用非常微妙,好像一直非常受到各种反蒋力量的信任。如张学良也是宋的好友,而张到南京也有宋的担保,但事实证明宋说的其实也算不了数。一直有他与蒋不合的传闻,但不知是黑白脸还是真有矛盾,或者二者皆有,人们到最后也弄不清楚。

    但其实就是在香港,情况也不好了。宋子文给杨虎城一张到长沙的飞机票,王根僧再要一张陪杨同去,宋就不高兴。经过再三请求,才勉强给了一张。他们到长沙,戴笠已经到武汉去了,又追到武汉。这才见到戴笠。戴笠还是给面子的,带了一百多人迎接。但这时已经是“有特务人员秘密监视,杨将军去访于右任时亦然。”然后去南昌,坐飞机只有三个座,要把王根僧赶走,但经过王的“再三要求”才勉强答应。到南昌以后情况更加恶化,“当车抵寓所附近时,我瞥见有一队宪兵正在周围布置岗哨。戴笠安顿我们二人在楼上住,他自己住在楼下。我乘机将所瞥见的情况告知杨将军,我说可能已把我们监禁起来了。他仍然说:‘我又不是回来作汉奸,他们不需要这样做吧!’我说‘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心,往往是不正确的,我应该去试探一下。’我当即挟着一套衬衣裤和手巾、肥皂,佯装出去洗澡。果然被门口卫兵拦阻,并说外面风声不好,不能出去。我折返楼上告知杨将军,他长叹一声,默默无言者久之。”从此杨将军就身陷囹圄,再也没有恢复自由。128日的日记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夜间曾谈及若不回国,岂不省却许多烦恼的话。他说:’我是一个军人,且在双十二时我和张先生为了抗日救国而发动兵谏。今中央和全国一致抗战,我若竟逍遥国外,那么,就失去双十二举动的意义了。我今回到祖国,为的是愿当一兵一卒,亲上前线杀敌。但是人家不让我上前线,或竟把我牺牲了,我也问心无愧。”后来的事情沈醉的回忆写得非常详细,但那些事情太惨了,我这里都不愿意提起。那一切只能用“虎落平阳”来形容了。而到1949年,蒋介石在大陆失败时,就在下属请示如何处理杨虎城时说:“留了他做什么?早就该杀了。”而且蒋介石由此总结说:“今日之失败,是由于过去杀人太少,把一些反对我们的人保留下来。这对我们太不利了!”

    杨虎城的盲点还是在于虽然戎马一生,却对于政客的权谋和政治里的凶险没有深切的体察,也没有意识到个人在大历史中的无足轻重,自己走到了万劫不复的绝境。他可能还是没有“看透”,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那种“隔膜”,只能让人感到一种无言的悲哀。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