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读书,疯狂地读书

这是《深圳晚报》记者对我的一个采访,回忆了八十年代的读书生活,看起来还有点意思,贴在这里,请大家指教。

李福莹
读书,疯狂地读书
读书,疯狂地读书
读书,疯狂地读书
读书,疯狂地读书
读书,疯狂地读书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饥饿而疯狂的阅读年代

  上世纪80年代的阅读,饥饿而又疯狂。经历十年“文革”,从知识稀缺的时代走来,人们对读书有一种如饥似渴的兴奋感。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张颐武上北大中文系的时候是1980年,他如此形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80年代:

  那是一个充满天真热情的时代。我们都曾经天真而热情地相信许多宏大的话语,我们迷醉在许多新鲜的事物中无法自拔,那时的激情几乎是难以抗拒的。我当时还是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陶醉在这些新鲜的事物中,每天沉醉在一种狂热中。看当时几乎每个月都在“突破禁区”的小说和报告文学,听几乎每天都有的慷慨激昂的讲演,看引发争论的电影和话剧,感受着一种热烈而自由的空气。我们每天在宿舍和课堂中进行着严肃而诚挚的讨论,关于“人的解放”,关于改革,关于感情和人生。

  打开陌生的西方世界

  大学本科时,让张颐武念念不忘的书有很多。首先要说的书是陈焜教授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却很震撼,对我的成长也很关键。”自70年代中后期,人们读到了许多西方文学,陌生的西方世界成了每个人都想张望和了解的领域,但是,始终没有观念上的梳理、系统的阐述,而《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填补了这种空白。

  至于具体的西方文学作品,张颐武重点提到袁可嘉先生选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1985年出版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刚刚从“文革”中刻板状态中脱离出来的中国文学,亟需补充新的文学因素。《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大规模译介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在80年代具有破冰解冻的意义。

  当然,还是要说起1984年中文版的《百年孤独》。这本书的出版好像打开了一扇门,让当时深深地为我们自己的“落后”而痛苦的人找到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学的路径。《百年孤独》独特的形式感让人震撼,开头的第一句成了中国年轻的、渴望文学变革的作家和爱好者的最爱:“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中国的“寻根文学”、“实验文学”都从这里汲取了灵感。莫言就说过: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和马尔克斯搏斗。《百年孤独》更是文学青年人手一册。后来居然出了一种“百年孤独”品牌的白酒,足见它的影响力。“那时候,我们其实对于世界非常隔膜,所以文学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而文学写作也成了我们了解自己的最重要的方式。”

  看“硬书”成为一种时尚

  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哲学思潮在大学校园迅速风靡,大学学子们着迷地吸取着黑格尔、萨特、荣格的精神营养,读“硬”书是那个时代的时尚,读得专注,读得心无旁骛。

  大三后半学期的一个夜晚,张颐武正在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本书中关于主仆关系的论述,非常晦涩,有一段已经看了两三遍了,但是始终弄不明白,但再接着看,张颐武突然一下子融会贯通了。“主人和奴隶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得到,在人生和历史中间都能感受得到。黑格尔讲到主人其实是空洞的、空虚的,因为主人已经没什么可追求的,而奴隶是要奋斗的。”那个冬夜,张颐武兴奋不已。著名哲学家李泽厚的基本著作,也是被青年追读的“硬书”,包括《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等。“李泽厚是80年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对80年代的文化界有十分深入的影响。”李泽厚的另一部书《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重新挖掘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以及对中国现实的思想意义,提出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

  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模糊分界

  在80年代,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分界是模糊的。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张爱玲的《传奇》、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等,都曾让张颐武读得狂热。他甚至在英文水平还不太好时,拿着一本英汉字典,开始阅读从西单内部书店淘来的英文书。“那个时候,我们读书热烈,讨论甚至能当饭吃。”

  一系列期刊,如《收获》、《十月》、《当代》也是张颐武喜欢的读物,只要是文学期刊,当时的发行都有几十万册。以这类期刊为载体,中篇小说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阅读其实当时就是游戏,也是人生的乐趣。它是一种消遣,一种我们那个时代的娱乐。”

  不过,这种狂热式的泛滥阅读,在80年代中后期,逐渐趋于理性。张颐武说,关于自己的一个细节,便是1985年乐黛云教授请来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杰姆逊在北大作“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演讲,他听了之后震动很大。张颐武发现,如何去读一个文本,如何介入一个东西,是需要方法的。当理论方法进入了阅读这个领域,人们会回归理性,不再依赖于感觉式的阅读。回顾整个80年代,张颐武说,虽然物质上贫乏,精神阅读却实现了无限可能。如果要说收获,就是在阅读中获得了一种磨练,摒弃了看待问题的简单视角,增强了解释人生的能力。阅读的复杂性,完全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单纯。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