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步步惊心》与《失恋33天》:时间的想象力

张颐武

 

     思想家齐泽克今年109日在“占领华尔街”的行动中发表演讲,其中居然提到了中国的“穿越剧”,他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好的征兆:人们仍然梦想另有出路。”他同时认为今天的西方却失掉了这样的梦想能力。他以为中国社会禁止了“穿越剧”,这其实是一个并不真实的消息。就在这位理论家在纽约的祖柯蒂公园演讲的同时,在中国,一部名为《步步惊心》的穿越剧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而且受到了中国的8090后观众的热捧。这部电视剧所提示的东西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它的走红再度证实了中国的年轻的观众已经浮出水面,成为了当下文化的中心。而在11月,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失恋33天》也突然走红,十几天的票房已经超过了2亿元人民币。这部电影业受到了微博里的年轻人的追捧,实实在在在一个中国只有大片可以超过亿元票房的市场上创造了奇迹。诸多台词也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我在电影院里就亲身观察到年轻观众的热烈的反应。这两个来自影视的现象也不容小觑,其中所透露的也不仅仅是市场的信息,也包含着年青一代的文化的取向。

从这两部剧来看,它们都是从白领女青年主角的失恋开始引起故事,但都指向了对于时间的独特的想象。《步步惊心》是女主角张晓在和男友决裂之后,不可思议地穿越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转变为少女若曦之后的一连串的传奇故事。在这部电视剧之中,穿越提供了具有想象力的面对世界的策略。它将青春的未来放在了过去的过去提供了另类的思路穿越的力量在于把中国80后90后的生活经验和中国作为大帝国的历史所留下的传奇和记忆的拚贴在一起,将中国今天的平台和前现代的强大和辉煌加以混杂。个体生命突破了时间的限制,突入了现代未降临之时中国的状态,并且可以和这样的世界并存共生,引发了一系列的新的故事,让人感慨和受到吸引。这里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畅想,它提供了一个历史不可能但能够展开的视界,并且把不复存在的可能转为可想象的。过去我们的幻想不可能超越时间的限定,只能在空间的穿越,现代性中国的悲情让我们没有跨向过去的想象力,因为前现代的中国是过去不堪回首的失败的源头,我们在叙述过去的时候只能切断我们和它的联系,但今天的穿越却在过去的情境之中将我们自己和过去有机地连在一起。它提供了一个跨越300年的时间的想象。这种想象在现代中国的文化中是难以想象的。这只能属于一个告别了近代以来的悲情和现代化的仅仅面向未来的时间的当下的社会之中。这种“穿越”是一种以“回返”的方式进入未来的途径。感情和精神的复杂的归属感却需要一个“过去的过去”来回应,因此“过去的过去”让张晓的失恋的“过去”失去了分量。她的新的可能性通过穿越得以展开。

《失恋33天》的黄小仙没有机会穿越到清朝,但她的33天的短暂的时间之中却也经历了对于过去的记忆的超越。那段经典的现代感情的突然断裂造成了心理和生活的强烈痛楚。这使得她陷入了绝望和迷乱。但这部作品中的老王的说法格外有力:“时间可以治愈一切。”这部电影通过黄小仙33天的经历展现了时间的能量。黄在同事王小贱的帮助下,终于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新的动力。在这里的时间和“穿越”回返过去不同,它是在“现在”的呈现之中展现了“过程”的意义,让黄小仙跨出了过去,不再被具体的过去所缠绕。其实这也是一种“回返”,也就是回返前一场恋爱“之前”的单纯的状态。这里的时间其实也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弹性。它其实并不是线性地走向未来,而是通过33天的困顿而回返了某种“原初”状态。

这两部影视剧都来自著名的网络小说,这些小说已经相当流行。无论是“清穿”还是“治愈”都指向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时间观念。自从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空间”的展开逐步替代了“现代化”的“时间”面向未来的追求。而今天来自8090后的年轻人的作品重新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关注时间了。他们的角度的意义在于他们不是把自己限定在全球的格局之中,而是在中国的内部寻找一种时间上的力量,这种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想象获得的多重的时间。这是现代以来我们从未看到过的对于时间的专注,而这种专注也在带来不同的思考和表达的路径。因此在全球都面对诸多困境和问题,都面临着想象力匮乏的困扰的世界上,这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的想象力是一个有趣的异数,它提示在中国高速的经济成长之中,也开始有了一种想象力奔涌的可能。这引起齐泽克这位敏锐的理论家的主意不是偶然的。它提示我们中国所具有的来自尚未得到明晰阐释的一种灵动的想象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