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历九月里最大的节日当然是中秋。这是中国的大节,应该说名气大过了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好像没有那么古,中秋时节,正是丰收季节,瓜果粮食都很丰富。感恩自然的回馈,庆祝一年的劳作有了回报,也就是要举行秋祭。同时一轮明月当空,让人有无尽的感慨,也有祭月的风俗。中秋既是秋日的节日,也是月亮的节日。人们吃月饼的习俗也是从唐代开始有,到了宋朝成为固定的风俗。它形成晚,但后来越来越重要。赏月是它的形式,团圆是它的内涵。在明清时已经和春节比肩了。秋高气爽,新凉未寒,收获已完,赏月团圆,是人生至乐。而这时桂花飘香,柿子新熟。这些花香果味都妆点着中秋。
 
我还记得有一年中秋,在一个地方过节,看到一幅壁画,有山有水,树木葱笼中一轮明月。有題词格外淡雅:“笔下清风流雅韵,琴中静月溢华章。”清风明月属于大自然的恩赐,雅韵华章是人的创造。有笔有琴,人心要和自然融合。两者构成难得的意境,本来是永久性的壁画却意外和此夜中秋的氛围契合,中国人的情怀其实随处可见。中国人咏中秋的诗文最多。《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贾雨村当时是落魄的读书人,有野心,后两句就是证明。当然贾雨村境界不高,但这首诗最后一句也是个谜语,打古文一句。这个对于当时人来说并不太难,但对当代人来说也不容易。这个谜底是《滕王阁序》里的“登高做赋,是所望于群公”的“是所望于群公”,当然这个“是所望于群公”又有人说也是一个谜语,就是《红楼梦》中一个人物,也就是“赖大家的”。这都是文字的游戏,也是中国式的表达的方式。 古人对月的感慨很深,殷文圭的两句最有名:“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唐人曹松诗很有启示:“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世界很公平, 不管贫富贵贱,这个月光的美则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欣赏的。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感慨深:“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这里有他最深的感触,谁解其意?
 
在中秋,最容易见月而又会有很深的关于时间和岁月的咏叹。司空图的《中秋》短而深:“闲吟清景外,万事觉悠悠。此际若无月,一年虚过秋。”万事悠悠,但此际无月却还是让人感叹。想开还是想不开,不好说。梅尧臣《玩月》也好:“一年一见最堪惜,百岁百夕能几多,纵有明年似今夕,明年同会复如何。”没有什么能阻挡时光的旅程,我们看着月渐渐老去。我们今天看到的月亮就是他们见到的,但人早就渺无踪迹。人比月脆弱,光阴短暂,更要珍惜。林光朝诗《中秋月夜》:“玉露金风满桂枝,清光因此更华滋。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万古传为新景象,几人能出旧歌诗。吟观莫厌终遥夜,来岁如今又一朝。”一年一年,老去的是我们,时间依然在走着。
 
苏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这是把圆月和月饼一起写了。月饼和圆月的联系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独到的风致所在。月饼是所有食品里最和节日相配的,不像粽子,在南方还是一种普通的食品。唐人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写中秋最有意境:“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暑热退去,秋高气爽,月比群星美丽,一切都反射月亮的光芒。这是人间的美景。中秋是独特而最富诗意的中国节日。这也是独到的中国意境。
 
中秋节的中国情怀反而和西方接触之后更为深沉。黄遵宪接触了西方文化,对此感悟颇深:“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只作寻常数圆缺。”中国人中秋见月有无尽感慨,对于西方人不过是寻常普通的事情。中国人和天上明月的共情共鸣真是一种独到的美学和精神的投射。
 
月圆中秋,这个好日子要好好的感受体会。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