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二月河离去,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小说作家离开了世界,着实令人叹息。
 
二月河从40岁时开始文学创作,因其“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而被海内外读者熟知,而根据这三部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更是影响了无数人对于清朝历史的认知。他的最具代表性的这些作品都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的。
 
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有很多读者,但他似乎是文学界的一个异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月河的小说为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提供了想象和解释历史的角度:一种是来自民间智慧对历史的理解,一种是看天下的通达理解。尽管都是理解历史,但是二月河则完全是从民间视角来看待历史,这与此前的学术界或官方理解完全不同。他对历史的纪录描写并不是单纯地批判,其中还寄托了他个人的思考和民间社会的想法,而且他写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历史写得很有神采,所以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社会公众,而且还影响了政商两界。因此,二月河的小说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下有巨大的影响,并且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历史框架的一种新解释。他总是从人情和人性揣度历史,尤有其普通人的感觉和体验的一面,让人觉得历史颇为鲜活。
 
他和一般历史学家不同,也和一般的教科书或五四以来的不少知识分子对清朝的看法也未必相同,他还是要把历史“现世化”“具体化”,让人们从历史里得到某些对生活的感悟,他其实不是要站在现代的高度上评判历史,不是给历史做结论,而是从民间的角度看历史,可以说用小说写成的当代民间历史。这历史没有和历史学家一争短长的意思,其实就是要让人理解历史里的那种人的感觉,那种历史的变局中的人的状况和选择。所以,有些批判,诸如说他歌颂封建,思想落后,对帝王的现代批判缺乏等等,其实是从五四以来的流行观念,老生常谈去批评他,也其实抓不住二月河流行的核心。就是用一种老观念看新现象,缺少真正的对二月河的具体认知和判断。二月河其实是通过一种民间化的对历史的理解,把历史变成了一种具体历史情境下的人的选择。这让他充满争议,但也受到当时的大众的欢迎。其实他的作品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在复杂的变化和不确定中寻求某种确定感,他表现了社会需要某种现实的确定感,没有确定感,也就没法建构起有秩序和生活好的社会。这其实是一种朴素的民间的思考。这似乎是人们接受二月河式的历史解释的一个方面。二月河的历史解释根本就没有从现代和传统对立的角度立论,而是从人们对历史的期望的现实感受出发的讲述。他有点像个说书人,带我们进入那个情境,但他和说书人不同的是他的想法又和过去说书的正统有距离。他可以说是敏感到当下需要的说书人。
 
伴随着二月河的离去,在互联网上出现一种担忧,即如二月河这样的历史小说家先后离去是否会导致中国文学创作的断层,或者说还能否有人接替二月河的位置。在笔者看来,尽管时下有很多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发表个人的小说创作,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短期内确实难以有人超越这种历史小说方面的造诣,这确实令人有些遗憾。
 
这也是正常的,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二月河的小说作品都太成功了,特别是令社会大众能够最大限度内了解有关明清的历史。因此,当社会大众对于明清的历史了解达到一定的饱和时,他们也就不需要补充新的“知识”了,这也正是短期内难以有人超越二月河地位的主要原因,当然那种类型的历史小说都已经很难再引发当年那样的轰动了。当然,我们也期待对历史有深刻把握和理解、有史诗品格的历史小说出现。
 
同时,很多人拿时下流行的清宫剧与二月河的“帝王系列”电视剧进行对比,认为现在的清宫剧缺乏历史厚重感,也不如“帝王系列”那样的正说的大作。其实现在的清宫剧之所以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其实与当年二月河些康雍乾历史的的贡献有很大的关系。二月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将“清朝热”推向了高潮,他没有试图从一般那些反封建等角度认识批判历史,而是将历史进行情景化理解,进而体会那些人的具体情况。时下的清宫剧尽管在深度、影响力方面不及二月河,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仍然是在“清朝热”的延长线上。
 
二月河的离去确实是一个遗憾,特别是二月河将此前一直被人们感觉有些微妙的清朝史,通过民间正说的方式,使之得以普及,并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人感性地认知,当然这也让他的写作存在争议。诚然,作为小说家的二月河对历史的解读未必与历史专家的理解相吻合,也未必合乎一些用现代观念要求古人的高蹈人士的要求,但却合乎了时代的趣味,也投射了一个时代人们从某个侧面对历史的理解。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