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在社交媒体等爆出的一系列的事件,如一些托儿所、幼儿园的虐待儿童事件,保姆打受照顾的儿童和老人,还有老人被撞之后出现的本应负责的“老赖”赖账不负责,虽有明确法律判决就赖着不执行,导致这一家人束手无策,给家庭带来困境等事件,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事件所面对的家庭往往都是收入稳定,基本生活无忧的中产之家,所出现的愤怒和不安的情绪往往超过了事件本身。这些出现问题的托儿所幼儿园往往硬件条件并不差,单位或家庭付出的费用也并不低,能雇得起保姆的人家都是中等收入的家庭。那个老人被撞的家庭原来生活也不错。而这些事件所爆出的状况却显示出中等收入群体的某种“无力感”,需要社会关注和加以解决。
 
中国生活这些年的中产化的大趋势,让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准已经在普遍提升。但他们都处在拼搏上升之中,虽然经济上都已有相对较好的支撑,也有了提升生活水准的基本的条件,但也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竭尽全力为自己和家庭的更好生活而奋斗打拼。他们的许多方面都需要社会的支撑和更多的市场或社会的服务,没有这些“社会化”的服务,也需要高效的法律的支持和服务,这些方面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是至关重要的,缺少这些支撑他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感到无能为力,从而发现自己的生活的“脆弱性”。
 
随着这一群体的扩大和发展,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现在也变得比过去更高,对生活提升的愿望更为强烈。但目前出现问题的往往是一些意外的风险,是通过付钱也难以化解的问题。如社会化的服务所暴露的缺失引起的“安全”问题或意外造成的问题。如那个老人被撞后事主就是不担赔偿责任的老赖事件,那个家庭本来生活还不错,一旦遇到这样的事件在各个方面都面临危机,陷入困境。这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无力感”。
 
这些事情其实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可能出现,但正是中等收入群体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于自己生活的期许让这样的问题更为公众所瞩目。 这些问题在过去也存在,但当时由于发展水平的限制,基本生存保障和温饱还需要努力争取,因此这些问题的关注度就不会极高。但现在它所造成的伤害就有了更大的冲击。
 
现在这样过去往往公众注意程度不高的问题,变成了社会最敏感,最具冲击力的议题。它一方面是最切身的问题,因为中产生活对于最切身的问题的要求会最敏感。另一方面是最具普遍性的问题,这种担忧变成了家长的极大关切,就引发了社会的更大的关注。这就是所谓当代社会的“生活政治”的诉求。这种诉求往往是从切己之处引发的,而不是抽象的大议题。每个人似乎都感同身受,也就很容易触动公众的“共同感觉”,从而激发巨大关注。
 
因此,这种“无力感”让许多中等收入者感同身受,引起一种“共鸣”。这种“无力感”在于本来我努力打拼挣钱,为家庭和孩子挣出更好生活,本来自己有更好的向上提升自己的可能性,现在发现居然有这样让人痛切的事情,挣钱或努力都没有办法解决,就更加愤怒和焦虑。“无力感”和生活的“脆弱性”相互叠加,形成了这种引发公众关注的问题。因此化解这种“无力感”就成为社会的重要的方面。
 
这种化解当然首先需要社会进一步地强化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法律体系的有效性,也要更好地提供更多的社会监管。中国社会的“安全感”其实一直相对较强,现在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般性的治安等层面的安全,而是更高层面的安全,这就需要更多的如社会的保险或法律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更多的支撑。这些当然是化解中等收入群体的“无力感”的重要方面。
 
其次,也要更多的社会自身的建设和中等收入者本身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有公众的社会诉求有更多的中间组织和支持机构等的积极迅速的回应。这些凸显了不同方面的责任。这当然有政府的责任,也对社会和个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在政府的关切之外,各种社会机构的支持如公益事业等也就不可缺少。努力回应这些要求,社会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这就需要尽快地加强社会建设,在硬件的建设之外,其实软件的建设则更为重要。如何让社会组织运行更有效率,让人们的生活中的自信超越“无力感”其实是有其现实的解决方案的。政府当然有其重要的责任,但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其实在这里也不可缺少。中等收入群体也需要自身的积极努力,在社区等层面上的参与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也有其重要的作用。公共生活的建设不是仅仅依赖政府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 ,对于情绪的疏导,对于精神和生活的更多关切也是很重要的。
 
同时,也要看到,虽然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新的平台,但社会仍然有其“有限性”,社会的许多方面的建设客观说比起一些发达社会仍然存在现实的距离,为中等收入者提供的保障和支撑仍然还会有其不足,难免还会存在盲点和问题,这些也需要让社会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些问题暴露解决了,还可能有新的问题出现。这些暴露的问题其实是发展中的困扰,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可能超越。各种新的问题的涌现其实是新的中等收入者为主体的社会的新的状况。这其实还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努力才可能超越。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正在越来越正视这种“无力感”的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有了坚实的条件和基础。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