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三毛,她是一个摆渡人

【按】这是今天《北京晨报》对我的一个采访,贴在这里,请大家指教。也纪念我们走过的青春岁月。

1991年1月4日,作家三毛去世。25年后,当年那个风靡华人圈的作家和她的作品,却已经渐渐消失在现代人的阅读中,许多人还记得她,但已经没有多少人去读她的书了。

25年来,对于三毛的作品,也有各种各样的评价,这些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确实在华人的阅读生活中留下过无法否认的痕迹。

如今,曾经那些为人所称道的东西,她的特立独行、她的自由飞扬、她的冲破樊笼,她的浪迹天涯,都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普遍不过现象。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三毛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摆渡人,如今,她所向往和追求的生活,早已经实现,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而她这个摆渡人,自然也就不再那么受重视。但她的意义,并不会消失”。

她呼唤的时代来临了

人们对于三毛的文章褒贬不一,对三毛的生活态度也不仅是赞赏,但不可否认,不论是在上世纪三毛成名的时代,还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想走就走,奔向远方”的情怀,总是会吸引着无数人。

张颐武说,“三毛的成就主要并不是在文学上,而是在生活方式上。三毛的时代,正是社会开放,经济起飞,中等收入阶层开始出现的时代,社会的变化带来了生活态度的变化,人们希望有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而三毛恰恰提供了这种生活方式,既奔放自由,又充满了诗意。在那个时代,对文艺青年格外的具有吸引力,而在今天,这种吸引力越来越普泛化,成为了所有人都想做,并且也能够做到的事情。所以说,她的文学成就未必有多高,但她的那种精神、情怀非常重要,影响了整个社会”。

而在今天,当年的年轻人们为之向往、却又很难实现的生活,已经变得普通不过。张颐武说,“三毛的生活方式,在刚刚开放的时候特别有吸引力,因为许多人做不到,想走就走,并不容易,有很多方面的困难,观念上的、现实的技术上的等等。但是在今天,这些都不再是问题,年轻人们只要想,基本上就可以做,事实上也确实有大量这样的人,从观念上来说,乐活一族、边旅行边工作等等司空见惯,从技术上来说,哪怕去很落后的地方,也依旧有很好的安全保障和服务业。可以说,三毛当年呼唤的时代,已经来临了。三毛当年的理想的生活,也早就成了现代社会中普普通通的生活方式。”

而当传奇变成现实时,传奇的色彩也就渐渐暗淡。张颐武说,“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的扩张,同时也提供了无所不至、无所不包的全球服务体系,这使得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自由伸张,像三毛那样的‘到远方去’的生活,很轻易就能做到,年轻人们开个网店,不用上班,也能养活自己,想要旅游了,去大理、去丽江,或者更远的地方,不去那些旅游的热点地方,专门去一些比较偏的地方,比如可以去肯尼亚看看狮子,都很容易。三毛曾经是一个路标,一个年轻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而在今天,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

一个时代的潮流

三毛成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她的文字、她的生活,在出现之初就引领风潮,使得无数年轻人为之向往。张颐武说,“那个时代,也正是台湾从封闭转向开放的开端,经济开始飞速增长,社会逐渐变得富裕,教育水平提高,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三毛的成名,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她的作品既有一种文艺范儿的生活态度,诗意的生活方式,同时又并非是古典的田园式的诗意,而是带有非常明显的国际经验的,漫游世界式的生活,和传统的国人生活反差非常大。这恰恰符合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所以格外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向往”。

开放刚刚开始,年轻人渴望改变固有的生活传统,但却还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三毛的叛逆、诗意以及与众不同甚至是离经叛道的生活,自然而然地吸引着想要改变生活的年轻人们。事实上,后来三毛在大陆的风行,也是同样的原因。张颐武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毛作品进入大陆,那个时候,也正好是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时代,她的那种浪漫不羁的风格,被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所喜欢,也就顺理成章。”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三毛去世也二十五年了,但三毛的那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并没有消失,张颐武说,“三毛的生活方式,其实依旧在流行,比如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等,恰恰就是三毛追逐的那种生活,自由、浪漫、清新脱俗,可以说,某种意义上,三毛可以看做是小清新的鼻祖”。

不同在于,当年的三毛,为了自由诗意的栖息,曾经付出了很多代价,环境的危险、观念的冲突等等,而今天的社会,则早已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张颐武说,“现在的时代,不论你去到哪里,都有非常好的服务,安全而且便捷,人们可以说走就走,完全不用担心旅行中的那些麻烦,即便是很偏僻的地方,也能得到很好的服务,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还可以再读读三毛

在三毛的生活方式早已经平常化的今天,在传奇变成日常的时候,人们还有必要记得传奇吗?或者说,在今天,还需要读三毛吗?

张颐武说,“今天当然未尝不能读,事实上,当年在年轻人中间风靡一时的三毛作品,今天读的人少了,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但另一面,她留下的那种生活方式,甚至是她的写作方式,却被更多人所继承。比如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到处旅游,写成游记、攻略等出版,或者干脆就是网上发表,比如蚂蜂窝这样的旅游网站上,有太多年轻人写各种各样的文章,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旅行中的点点滴滴,记录远方的见闻,这些写作,其实和三毛的写作差不多,都可以算是三毛的流风余韵。”

人人都是传奇,传奇也就不再传奇。当目标达到,人们也就有更新的目标,张颐武说,“三毛是一个时代的摆渡人,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向往,让人们追求,如今,目标已经达到,河已经过去了,三毛的作品中的那种精神的追求,诗意的生活已经被许多人实现,或者说可以轻易实现,那么年轻人们也就有更深更远的追求”。

即便是今天的乐活一族,旅行一族等等,他们过着和三毛类似的生活,但很少有人会认为,三毛是他们的精神偶像,张颐武说,“三毛的作品很清新,也很清浅,年轻人们比较容易做到。做到之后,当然也就不会以此为目标,他们有了更深的精神追求,很多人会读哲学,会去寻找更高远的精神导师。我想这本身也是一种进步,社会的进步,人的进步”。

但另外一面,这个数十年前引领新的生活方式的人,也不应该被轻易忘却,张颐武说,“作为一个华人社会转型时代的传奇人物,她的生活,她的精神,她的作品,依旧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今天的年轻人,在一个宽容的社会价值环境中、在各种便利的技术支持下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三毛那个时代所没有的,她冲破樊笼、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精神,值得敬佩,同样也值得学习”。

每个人都能成为三毛

诗意地流浪,或许是三毛最动人的地方,但在她的时代,即便社会已经开放,即便世界已经在变平,但依旧不容易。

张颐武说,“三毛的成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华人社会转型的时代,也是中等收入人群的发端期。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本身也是中等收入人群变化的时代。工业化时代的中等人群,多受困于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轨迹更多局限在企业、工厂,他们可能在收入上比较富裕,但生活并不自由,更不用说随意地迁徙,自由地流浪这些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中等收入群体本身也在变化,张颐武说,“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必把自己拘囿于工厂、企业等等,也能够养活自己,也能够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这恰恰是新的时代里中等收入人群的变化特征。三毛可以说是一个典型,她写文章养活自己,足够支撑自己的生活,同时又不会被刻板而重复的劳动所限制,这不正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吗。不同在于,三毛的时代,能够做到的不多。但现在能够做到的很多”。

  可以说,今天是一个每个人都能成为三毛的时代,张颐武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渴望三毛的那种生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今天则不同,全球化的发展,新技术的发现,都让自由和诗意变得可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创意、创业工作,不再受重复劳动所约束,想去旅游就可以去旅游,想去探险就可以去探险,不必担心为了这些东西而失去生活的依靠,甚至这些东西本身就能够为生活提供基础。当年的三毛,她的生活可以说是波西米亚式的,非常独特,而今天的人事一种布尔乔亚和波西米亚结合的方式。而在今天,这种独特的生活已经普遍化。三毛自己,也就慢慢地星光暗淡了,这不奇怪,人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自然不会因为别人也做了就崇拜、向往。但这并不能否认,三毛曾经的功绩,她在那个尚且保守、远远不够开放,同时更没有无远弗届的服务业、交通通讯技术的支撑下,追求一种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值得敬佩,同时,她的追求在今天变成普通的生活方式,她的历史意义,也无法抹去”。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