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五月已经到了初夏,天气渐热,空气里荡漾着热烈的氛围,连风也有了暖意。人们开始换上夏衣。五月也是是节日多的月份,劳动节、青年节都是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法定的节日,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都有明确清晰的定位。而五月第二个周末的星期日,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节日——母亲节。这是国际性的节日,也有了相当长的历史,西方式的母亲节往往要给母亲一束康乃馨,以示对母亲的感情。这个节在中国民间也有越来越流行的趋势,现在已经形成了风气,在母亲节时全家聚会一下,送一束花给母亲,当然也是应景的好事,也让一家人高兴一下,让辛苦的母亲在这个节日里有个欢乐的时刻,其实挺好的。
 
近年在中国也有人倡导要有本土的母亲节,有人提出以孟母生孟子的日子来作为母亲节的,用千古传诵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表彰全天下的母亲,也是不错的主意。孟子生日人们认为是农历的四月初二,这时候也正逢新历的五月上旬,其实时间是差不多的。都是在天气已暖的时候,给母亲温馨美好的祝福,用意其实一样。这两者其实统一起来就在五月第二个周末的星期天其实就很合适。
 
中国人对母亲的情感历来是很深的。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父亲在外做事养家,有的早出晚归,有的离家千里,都常常和孩子不在一起,母亲常常既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也对孩子的学业事业提出要求,更有价值观和人生感悟的启发。孩子常常就是慈母拉扯大的,和母亲朝夕相处。中国的孩子往往对父亲是更多尊敬尊重,但往往疏而不亲;对父亲的人生指点,生活典范常常铭记,但父亲往往就是一个高大的背影。对于母亲却是感情深厚,点点滴滴的亲情尽在两代人之间。过去的女性,除了特别的才女,最好也就是粗通文墨,但那种舔犊情深的挚爱和关怀,往往让孩子记忆深刻。孩子的成长,人生的记忆里永远会有母亲的身影在。至于隔代亲,对祖母的依恋也是孙辈更多的记忆。像《水浒》里李逵这样粗放的人,对母亲也是至孝,虽然疏忽导致悲剧,但那份孝心也是唯天可见。归有光那篇《先妣事略》千古传诵,最后两句诗如此深沉:“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对母亲的真挚感情正是刻骨铭心的。
 
其实东亚的社会都有这样的情况。我在日本教书时,就听到日本的父亲常常是早出晚归,事业极忙,在家里时间不多,见面都不多。但母亲却往往不工作,持家过日子都靠了母亲,和孩子却是朝夕相处,感情极深。到了父亲退休回家,突然发现自己在家里变成了多余人,进不了两代人的世界,也曾经有过被比喻为闲置无用的“粗大垃圾”的说法。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当然就巨大。
 
西方人过母亲节,送的花是康乃馨。在中国,作为母亲的花的就是萱草。中国习惯称的北堂,是指家里主妇的居处,也就是母亲所居之所。而这北堂也称为萱堂,也有用北堂萱来代指母亲的。萱草在中国人看来就是母亲的花,母亲也被称为是慈萱。中国人用萱草来代指母亲的传统来的很久,在《诗经》里就有了,《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毛传的解释是:“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这里谖草就是萱草,而萱草又称忘忧草,能够忘记一切烦恼。我觉得这里有诗意的地方在于,到了母亲这里,人生的一切烦恼都得到了关怀和化解。萱草能让人忘忧,其实是母亲的温暖。
 
用萱草来比喻母亲的诗文真是举不胜举。朱熹咏草木的系列诗中就有咏萱草:“西窗萱草丛,昔是何人种。移向北堂前,诸孙时绕弄。”孟郊有那首千古传诵的歌咏母爱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寸草,其实也就是萱草。在另一首《游子》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萱草就是母亲的花,萱草在,游子却行走天涯,母亲在门前,却见不到游子。孟郊总是觉得萱草在传达着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也传达着母亲对孩子的思念。这是中国式的诗意,孩子远走天涯,慈母在家中遥念,相互的关怀思念形成了不断的情愫,历经千年,仍然让我们感受得到。萱草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黄花,也叫黄花菜,金针菜。其实它的干品泡发后是我们炒木须肉的时候常用的。这是可观赏的,却也是可以食用药用。母亲的花,就是既能看出诗意,也有自己的功用。
 
母亲节,大家送康乃馨当然好,但我想还是送给母亲一束萱草,这是中国的诗意,已经延绵了几千年。
话题:



0

推荐

张颐武

张颐武

72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文章